布莱登菲尔德会战的战役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公元1628年4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雇用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所率领的雇佣军,先后击败了攻入波希米亚西部的英军曼斯菲尔德部和由丹麦与新教联盟领兵,获得英、法、荷三国的背后支持的新教联军,并控制了萨克森选帝候,在这种形势下,丹麦被迫于次年五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战争第二阶段——丹麦阶段落下帷幕,新教势力惨败,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伸延至波罗的海。其后不久,受神圣罗马帝国雇佣的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内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而这引起了长期称雄北欧的瑞典王国的忧虑,瑞典王国害怕一旦神圣罗马帝国真的拥有这样一支强大舰队,瑞典王国将丧失在波罗的海地区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并将会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直接威胁。
公元1630年7月,基于自身安全考虑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率领约一万三千瑞典军,在神圣罗马帝国西北部的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启了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在登陆的初期,古斯塔夫二世还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对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估计过高,在他给首相奥克森斯滕的信里,曾经提到过在德国招募新兵,组成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横扫德意志的计划。但是很快,他发现形势远没有那么乐观。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都拒绝给他任何支持,甚至拒绝其军队过境,而一定程度之上,萨克森选帝侯甚至把他看作是外国侵略者,因此以萨克森选帝侯为首,一些德意志诸侯想在旧教的皇帝和新教的入侵者瑞典国王之间,找寻一条「中间道路」。
当时,瑞典军队本身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他们所面对的帝国军队,却是拥有十万之众的得胜之师。面对强大的对手和不合作的友邦,古斯塔夫二世很快调整了战略,一改其大胆果敢的进攻方式,转而采取了稳扎稳打、缓慢推进的谨慎作战策略,首先占领波罗的海海边的港口要塞什切青,然后全力巩固海岸地区作为稳固的后方,然后再一步一步沿奥德河上溯,向德意志纵深深入。因此在瑞典军登陆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什么向德意志腹地进军的大动作,基本上是沿着奥德河流域慢慢前进,占领一个一个堡垒,从瑞典接受援军,也收编其他国籍的雇佣军来壮大力量。而他的对手蒂利伯爵此时也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满足于屯兵易北河流域,静观古斯塔夫在奥德河流域下游的进展,阻止瑞典向易北河和奥德河上游进一步扩张。同年夏末,易北河中游的战略要地马格德堡市,新教徒市民举行起义,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准备迎接古斯塔夫二世大军。这是古斯塔夫二世向德国纵深进军的一个天赐良机。但是马格德堡处于易北河畔,是为帝国军队的腹地,古斯塔夫二世鞭长莫及,无法立即给予支援。蒂利伯爵的大军立即向马格德堡集结,围困这座城市,马格德堡市民开始了与帝国军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同年冬,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的瑞典军和蒂利伯爵的帝国军在加兹进行了一场小规模战役,瑞典军队击败帝国军的前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