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无用之用及其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从其内篇,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与第二篇中是描述他的理想人生与其必要条件。第三篇与第四篇则回复到现实的人生。第三篇养生主篇则注重修养身体与心性。第四篇是人间世篇是如何在恶劣坏境中求生存。在人间世篇中,庄子叙述战国时期的国君的残暴和专横,也在此篇发明他的“无用之用”的哲学,此哲学的确可以表达当时的知识分子之无奈与无助。

读过此篇后,假如我们将此篇分为三部分,则更容易了解此篇的宗旨。

(一)第一部分包括前面三章-描述战国时期在暴君控制下的黑暗:

第一部分都在间接嘲笑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势,在此三章中,三位知识分子都愿意改变当时政局不安的状态,但受于统治者的专横与控制,只好随波而行。

在第一章中,庄子以颜回想去说服卫国国君,故而求教于孔子为寓言故事。当时的卫君,年轻力壮,行为刚愎自用,并常发动战争,因作战而死的人民多得像积满山泽的枯草一般多,颜回有怜悯卫国人民的心,所以要去卫国使卫国国君归正。孔子问颜回,你凭借什么力量可以说服卫君呢?颜回说:“我和天理同类,和人同类,又和古同类。用此三种方法应该可以说服卫君!”但孔子认为这些还是不够去说服一个暴君的。最后孔子劝颜回,心斎是最好的谏诤方法。因为心斎可以使自己持静到极点时,连鬼神都帮助你,故可以感化万物。其实孔子的意思是不必去强求,自己在家静坐就可以了,也就是一切顺自然,万物就可感化了。

在第二章的寓言中,楚大夫叶高将出使齐国为国使,他来见孔子以消除自己心中的忧虑。孔子说:为两国国君传达使命是很难的事,所以有格言曰:传其平常的实情,不传添油加醋的话。又有一句格言:不要改变他的命令,也不要为了成功而过分鼓励。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随事物的自然以寄托我的心(乘物以游心),一切随自然就可以。

在第三章的寓言故事中,颜阖将要担任卫灵公太子的老师,故去请教蘧伯玉。颜阖说:“太子天性嗜好杀生,我该如何教育他呢?” 蘧伯玉说:“你要和他打成一片,他的行为像婴儿,你也和他一样像婴儿,他如果行动不守规则,你也不守规则,他如果放荡不拘,你也放荡不扣。你要外表亲和,但内心保持道德的和谐。(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亲近但不同流合污,虽然和谐并不显于外。(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

总之,这三章共同的特点就是叙述战国时代的国君,都脾气暴躁,嗜杀成性,甚至是卫国的太子也是嗜杀。在暴君横行的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能言所欲言,为所欲为,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是在无可奈何的政治气氛下生存。在此种情况下,庄子建议一切顺自然之理,也许可以完成任务。如第一章的心斎,第二章的乘物以游心,第三章以“心中保持道德的和谐”(心莫若和)。

(二)第二部分包括第4、5、6章-庄子描述无用的好处:

这三章都是寓言,庄子仅是以三个例子说明无用之用:第4章的树干不能为建材,但生长于神社之中,故能保身。第5章的巨树,树干不直不能用,叶不能吃,味道晕人三日不醒,完全不能用,故大家都不用它。第6章中,一位残障的人可以免受兵役之征,免战死的危险。无用和无为一样,并不受众人欣赏,但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大环境比春秋时代还要混乱。故庄子的“无用”是有时代价值。寓言如下:

第4章的长在神社的一颗非常庞大的栎树为寓言,当一位木匠経过的时候,告诉他的弟子:“此种树造的船就会沉,造为棺材很快就腐烂,作为工具很快就毁坏,作为门户就会流出液汁,作为屋柱就会被蛀虫蚀坏,这是无用的树,所以才长寿与高大。” 第二天又告诉他的弟子:“此树生长在神社,也是自保之道,就可以免得被人砍去当柴火烧了。

第5章也以一颗其大无比的树为例,大到可以遮盖一千辆马车。但是不能作为屋栋梁木,不能作为棺材,叶子可使人嘴溃烂,它的味道使人三天不醒,是一颗完全无用的大树,所以才长得如此高大。同样的道理,古时祭神的物品不能用白额头的牛,不能用翻鼻的猪、或有疮痣的人,古人以为这些都是不祥之物,故不用以祭祀河神。但是古人那会知道这些所谓的不祥之物,而神人却以为是大祥的物品。

第6章以一位长得很奇怪的人为例,但他自力更生,以缝衣、洗衣、筛糠而谋生,有时也可以领取到政府的柴米的救剂,但却可以免去政府的兵役与劳役,如此才可享天年以自保。

由这三章的寓言,庄子就顺理成章的引导读者进入他的“无用之用”的哲学。

(三)第三部分:含第7章-修改论语中之楚狂接舆的故事,在第8章申述他的无用之用的哲学

第七章和论语微子篇的“楚狂接舆”相似,但庄子以他的哲学述出。在此章中,楚狂唱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道出当代人的危机意识,实在是无可奈何。又唱道:人世间非常危险的啊!不要一跳就跳入自设圈套了。人间的路上是充满荆棘,转个弯走、就不会刺伤了自己的脚了。庄子警告知识分子要步步为营以求自保。

第八章中,庄子举数例说明有用的东西都让人砍伐或割下,人类都利用万物有用的地方以利益自己。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没有人晓得无用的用处。

“无用之用”乃庄子继承老子的无为思想而发明的词。老子的无为是维护自然而不损害万物,但是战国时期的情势比老子在的春秋时代更为混乱,战争频繁,死者如山上枯草一样多,孟子也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庄子的无用则可免于他人之利用,以此无用则可免杀身之祸,则可以自保。与老子的无为异曲同工,令人感叹。

(四)结论

1、天下万物,无论动物、植物、或微小生物都以生存为第一目标,细小的微生物如引起瘟疫的病毒,因为人类发明的许多杀死这些微生物的抗生素,这些微生物为了自保与求生存,故产生突变,产生了新的病毒。而庄子是处于一个许多暴君控制的战国时代,所以是一个非常时期,一般来说,非常时期则需要用非常手段来解决问题。所以庄子发明了他所谓的“无用之用”。

2、在庄子的书中的逍遥游篇,也有一段相似的语言:“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用并不是没有价值,虽然对社会人类是无用,但是无用的价值在它的“无害”,比起“有害”实在是高尚许多,这就是无用之用。老庄哲学的精神就在无为与无用。

3、庄子在此无可奈何的战国时期,提出“无用”的哲学。而在当时的孟子周游列国,鼓吹儒家的仁义,儒道两家哲理虽然不同,但是庄与孟两子都不得重用,殊途同归,同样无用。但两人都成为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在两千三百年后的今日,仍有许多人拜读他俩人的思想。世事难料,当时的各国国君绝对是预料不到的。

4、庄子继承老子之“无为无不为”的思惟,而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无用之用”。无为与无用都无害于人与万物,对自然环境不破坏。无为是为国君所设,无建设、无开采、无大建筑、无研究发展,由此,此世界就不会有日新月异的新产品来摧毁这个本来宁静的环境。而无用是为个人的目标,一方面不为暴君所利用而去为害,一方面可以自保。以无用处于暴君统治下的战国时期,不仅可以不被暴君所利用,而且在古代都是侍君如伴虎,无用闲居在家还可以安居于此世间,无杀身之祸,仅求安居就满足。

举报/反馈
今日热榜
1
青岛开建大型传染病医院
2
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遭熊袭击身亡
3
央视调查家用美容仪质量状况
4
特朗普称美国拥有世上最强武器
5
北京每2.3名劳动力抚养1名老人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热榜
大家都在搜
庄子无用方为大用观点的理解

无用之用的现实意义

怎样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

庄子无用之用的含义

庄子有用无用之辩

无用之用原文及翻译

相关阅读
人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四个哲学论断

乌衣白话
汤一介、周国平、邓晓芒、黎鸣、王东岳,谁能称上哲学家呢

非常道毕延河
道德经:有道的人,能达到大顺的境界,因为做到这3点

易说莲花
庄子: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无喜无悲,无所待才是逍遥之人

好玩的国学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资讯
精彩视频
01:31
诗词于我们的意义,郦老师引用庄子的话:“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剧透吐槽人
00:14
如何理解“视金钱如粪土”,小哥一波“神回复”,顿时懵了
一个人的人生精彩
00:57
不懂你的人,说再多也无用,不理解你的人,你再为他考虑也徒劳!
婷婷说视频
03:46
庄子:越是无用,越有用!
艺述史
热门推荐
春秋航空总部办公楼工程今开工 预计2023年竣工

央广网
“大国点名 没你不行”济宁曲阜市陵城镇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闪电新闻
食品包装正面标识 | 只需一眼,盐油糖含量轻松掌握

光明网

数据来自于167余万家企业,这个白皮书在沈阳发布
光明网
搞笑趣图
一个大龄剩女,引发的全球灾难!

混知
为什么孩子,永远是女人无法跳过的情节,45岁的陈德容宣布离婚

深扒怪蜀黍
梦见已逝爱犬隔天发现怀孕,宝宝出生后,眼神让大家惊呼:缘分!

大爱萌狗控

网友给两只哈士奇喂食,可他顺序却搞错了,结局笑喷了!
大爱萌狗控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庄子.人间世篇》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继承老子之“无为无不为”的思惟,而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无用之用”。无为与无用都无害于人与万物,对自然环境不破坏。无为是为国君所设,无建设、无开采、无大建筑、无研究发展,由此,此世界就不会有日新月异的新产品来摧毁这个本来宁静的环境。而无用是为个人的目标,一方面不为暴君所利用而去为害,一方面可以自保。以无用处于暴君统治下的战国时期,不仅可以不被暴君所利用,而且在古代都是侍君如伴虎,无用闲居在家还可以安居于此世间,无杀身之祸,仅求安居就满足。
第2个回答  2020-10-18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2]

本名
庄周
别名
庄子、庄子休
所处时代
战国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宋国蒙[3]
精品荐读

毒舌与境界:“子非鱼”故事的另一方,惠施眼中的庄子
作者:浩然文史
快速
导航
主要影响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历史评价

人际关系

后世纪念

人物争议

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周烈王七年(约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邑。[1] 庄子是宋国公室的后代,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4]
庄子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339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齐宣王三年,而威王卒于十一年(前329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5]
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庄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6]
周显王五年( 前364年),父亲庄全对子綦(范蠡再传弟子)回忆往事。庄全曾祖父庄生年轻时与范蠡是至交。
共4张
庄子像
周显王七年(前362年),宋桓公兼用儒墨,重用大儒裘氏弟子郑缓,墨家巨子田襄子弟子惠盎。庄周八岁,师从裘氏学儒。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十四岁,不再学儒,转而师从子綦学道。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二十一岁。庄全夫妇为庄周娶妻钟离氏。
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二十二岁,长子出生,名庄遍。
周显王二十二年(前347年),二十三岁。任漆园吏,免除兵役。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二十八岁,前往商丘上交蒙邑漆税,结识庖丁。
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三十一岁,次子庄咸出生。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三十二岁,辞去漆园吏。
周显王三十二年(前337年),三十三岁,全力经营荆园。
周显王三十四年(前335年),三十五岁,戴盈前往蒙邑,拜见庄周。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三十七岁,屈宜臼死于韩国。庄全怀念老友,病重而死,庄子母亲狶韦氏也悲伤而死。庄子护送父母灵柩回楚国
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年),三十八岁,晋见楚威王。后离开郢都,返回蒙邑。
周显王三十八年(前331年),三十九岁,辞楚相不受。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四十岁。蔺陶之子蔺且十一岁,拜庄周学道。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四十五岁。子桑与东门四子前来拜访庄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10
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2、庄子的故事:有用和无用
庄子行走在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
“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便叫童仆杀只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过了一天,庄子的学生就这两件事很疑惑地问庄子说:“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在有用与无用这两者间,老师您要选择哪一个?”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近似于道,其实不然,所以还是难免有牵累。如果真能顺乎自然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会这样了。
不受称誉也没有非议,应世时或显现如龙或屈曲如蛇,跟着时势变化,不愿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处世时或进或退,与自然相和顺,自在地遨游在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哪会有什么牵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治世的法则呀!
“至于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对此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有锐利就有挫伤,有尊贵的就有被排挤的,有有作为的就有有欠缺的,贤能的人会遭到算计,不肖的人也会被欺侮,所以怎能偏执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学子们要谨记,只有顺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哲理点拨:当我们以无用来看待一件事物时,必须知道自然造物不是只为了供人类役使,而是别有所用。而这无用之用的妙处正待人转换立场去体会。
第4个回答  2020-12-17

《庄子·人间世》篇六:无用之用,有用之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