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表达“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如下:

    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释义: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              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            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            人的真挚情意。

    唐·王之涣《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释义: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赏析: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诗的前两句写          景,后两句抒情,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

    唐·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释义: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               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           回应首句。“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           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           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           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               现。

    宋·王安石《江上》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释义: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赏析: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          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            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            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            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            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            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            深隽的诗韵诗味。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释义: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          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            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            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            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