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养的耕牛驯养

如题所述

耕牛的驯养,《蛮书》曾有“通海已南多野水牛(Bosgaurus readei),或一千二千为群。弥诺江出牛,开南养之,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的记述。西双版纳应包含在这一记述的地区内。傣族民间流传着一首《穿牛鼻子歌》,描写了其先民驯牛的有趣过程:在起初,他们用粗绳子拴住牛的脖子或牛角,由于牛的“个子像老虎”、“粗绳被挣断,妇女不敢挨、小孩不敢养”难以驯服。这种驯牛,很像广西宁明花山崖的古崖画中一组“驯牛图”所描述的情况一样。在崖画中,男人们用绳子拴在水牛的脖子或角上,水牛的犟劲情景还跃然于画上。驯牛的人虽拉着绳子,但都远离水牛,还有人手握棍子帮着赶牛或站在远处助威。此外,在沧源发现的崖画中也有拴牛缠着牛颈而不知穿鼻的描绘。这些崖画完全可以作为那《穿牛鼻子歌》的形象说明,由此也可以推想:花山崖画的作者和崖画所表现的人群当是与傣族有关的、古代的“百越”,也许就是傣族的先民。这是一个学术界尚未作出定论的问题。傣族的先民在驯牛的过程中,总结了“人怕揪耳朵,老虎怕敲掉牙,公牛最怕捅鼻子”的经验,采用了穿牛鼻子的方法而把牛逐步驯服了。那么,这个驯牛的时代如何?根据《蛮书》所描述的养牛“代牛耕”和该书另一处描述的“象,开南已南多有之,或捉得人家多养之,以代牛耕也”中的象“代牛耕”看来,牛的驯服成功并用于农耕不会早于唐代,因为“代牛耕”的评述者是《蛮书》的作者,他当然知道中原牛耕情况,此外,他的这一评述正好说明“开南已南”那时尚没有牛耕的情况。
《小王子》一书中关于驯养的概念
驯养是一个仪式,但常常被人遗忘。驯养所产生的结晶是肉眼无法看透彻的,需要用心灵去感受。
自己驯养的东西,即使那个东西有很多个,但是自己驯养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永远是唯一的!
我们必须对自己驯养的东西负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