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四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思考

如题所述

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技巧:
一、进行角色转变,让学生积极自主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课堂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师尊”,进行“一言堂”式的教学,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的局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鲁迅先生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的品格,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管理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的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际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的以经验为主流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家长式”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的胁迫而产生消极的阅读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过程。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会主动转变角色,真心地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认真地聆听他们的发言,耐心地引导他们求疑问难;有时我会要转变为一位“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祖国秀丽风光,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有时我会转变为一位“参谋者”,在学生迷失方向时,为他们指点迷津,使他们走出误区;有时我会转变为一位“主持人”,协调学生的组织活动,当学生活动中的“大孩子”;有时我会转变为一位“交换意见的伙伴”,帮助学生突破自觉思维的局限,不断产生思维火花;构建起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阅读、思索、发现、体验。
二、传授阅读方法,教学生会读
(1)授方法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让小学生接触课文多读,在读中画出生字,注上拼音和优美的句子。低年级语文老师可以领读、示范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培养语感;也可以稍缩短读的时间,并指导他们学会粗读和细读。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称赞》课文,我先让同学们粗读,以便理解整篇课文内容,接着细读感知重点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是小刺猬对小獾说的话。我要求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这样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并让他们到台上表演感知小刺猬的“真诚”。 虽然学生的学习方法各有不同,但总有一些共性的地方。我们可以使用探究性学习、感受性阅读、语感的培养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
(2)教思路
学生采用了可行性学习方法,我们还得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种方法,并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如何让我们的小学生理解作家的意图和情感,体会出作家在静默状态下的心性语言,我认为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是语文素养提高的钥匙。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这个重任,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不断去唤醒他们心底的善良和感恩,关怀和爱,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领悟自我感受难忘的句子。还是小刺猬对小獾说的那句话,“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怎么样让二年级的小学生领悟这个句子的内涵呢?我认为:那就是要激发小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想象能力,而恰恰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生活积累极度贫乏和无知,于是我采用了打比方的教学方法诱导小学生想象:假如你在做一道数学题有点困难的情况下,而其他同学都做完了,当你看到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你一人的时候,你什么心情呢?是慌乱还是焦躁,我估计可能要哭了,而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位同学从教室外面进来走到你的身边,对你悄悄的而又小声的说:“你的作业做的真认真,相信你能够自己动脑筋把剩下的题做完做好的!”好的,那么我们再来设身处地的理解小獾的做木工的技术是个什么样呢?粗糙但很认真,抓住“粗糙”和“认真”,让小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说明小刺猬是真诚的在鼓励小獾,强调生活的真实情感,让他们也去学会发现这些平凡生活的细小情感和心理波澜。总之,不管哪种学习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都可以尝试。
三、落实课外阅读,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我们不能只限于课堂上学习语文,更应该多渠道、多广泛的学语文,尤其是生活中。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那刚钻出来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的微微的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在写作上,更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和胡乱编造。
(2)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名著,都渗透着文学大师的心血,折射着名家的智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都能给学生深深的启迪。读文学名著,可以让学生品味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不仅会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词汇,增加知识,启迪思路,陶冶情操而且间接丰富他们的文学史知识,
以博采众长,提高写作水平。其次,还要读科技、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尽力做到博览群书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老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在读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课外阅读架起“习惯的桥梁”。
1.多读的习惯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鲁迅也有“读书如蜜蜂酿蜜一样,采过许多花粉才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的体验。因此,我努力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要持之以恒,避免一曝十寒。要博览群书,读好书,并从中汲取精神食粮。
2.动笔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写提纲,做批注,记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写出态度和观点。圈画,就是在所读的书上做标记符号。例如:好词用▲标记;重要句子用☆标记;对书中某个字句或说法产生怀疑,使用“※”。当读而有感、感而欲发时,就需要用批注。可以眉批、脚注、旁批、夹行批。
3.积累的习惯
积累包括记笔记、做摘抄、写体会、剪报等等。课外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以后,让学生自觉进行总结,认真统计。譬如,阅读多少页、多少本?积累多少美词佳句?写多少篇读书笔记?有什么体会?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养成积累的习惯。
4.读整本书的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读整本的书”。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养成从始至终地阅读,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起伏跌宕的故事剧情,从而养成坚持不懈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辛勤耕耘,绝不是依 赖老师的一朝一夕,而是在不断积累与实际中,去体会和领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与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愿所有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定绽放异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