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出的商朝古墓里,为何殉葬者的尸骨完好,而奴隶主反而腐烂了?

如题所述

挖掘出的商朝古墓里,殉葬者的尸骨完好,而奴隶主反而腐烂了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骨头是腐烂成渣滓还是保存完好与他的身份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埋葬方式和埋葬环境。

与后来的砖室墓相比,土坑墓自然简单原始。然而,正是由于尸体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留给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空气有限,才能更好地保存尸体骨骼。令许多朋友不解的是,奴隶制度下的烈士或平民的地位与海匈、绥阳帝等皇室贵族有很大的不同。有时他们甚至连裹尸布的垫子都没有。然而,后者的骨头往往腐烂得更严重。这是因为商代墓葬多为坑墓,骨头直接埋或埋在棺材里,而墓葬则会被泥土填满。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骨头是腐烂成渣滓还是保存完好与他的身份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埋葬方式和埋葬环境。土坑竖穴墓比起后世的砖室墓,自然显得有“简陋”和“原始”。可是,正是由于尸身相对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下,留给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空气有限,才使得尸骨得以更好地保存下来。

相反,随着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皇室贵胄们开始构筑大型的砖室墓、崖墓,或是靡费大量木料建造黄肠题凑式墓葬。如此一来,墓室虽然更为宏大,布局更为完善,可却很难给墓主营造一个相对真空的环境。比如像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墓主的尸骨仅剩下了一些牙齿的珐琅质,同样,隋炀帝留给后人的,也只剩下了可怜的牙齿。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骨头是腐烂成渣滓还是保存完好与他的身份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埋葬方式和埋葬环境。

如上所述,由于墓室空气量大,墓主的骨骼容易腐烂变质,很难保持身体的完整性。相反,在商代的一些奴隶墓或平民墓中,由于尸体比较孤立,所以可以保存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9

在商朝  奴隶是“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牲畜是会发声的工具,无生命的劳动工具是无声的工具,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此”。

奴隶是社会上受到剥削和压迫最为沉重的阶级,他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本身也是奴隶主的一种财产。商朝时期,奴隶的种类比较多,有农业奴隶、畜牧业奴隶、手工业奴隶和家内奴隶等等。其中,农业奴隶是奴隶“大众”的主力军。

甲骨文中常见“众”和“大众”的字眼,经过专家研究,断定这就是商朝的农业奴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甲骨文的“众”字,上边一个太阳,下边三个人,就像许多奴隶在烈日下劳动。当他们在烈日下劳动的时候,都有甲骨文称作“小臣”一类的奴隶主在监督,在催促,在鞭打。

除了农业劳动外,他们还要承担各种劳役,还要接受各种军事训练。在畜牧业和手工业部门,奴隶主还要役使大量的奴隶。在奴隶主的家里,大批奴隶服务于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在众多的奴隶之中,只有极少数的奴隶会得到奴隶主的宠信,从而摆脱奴隶的悲惨命运。比如伊尹原来就是家内奴隶,后得到成汤的信任;

傅说是罪徒,后得到武丁的赏识,从而荣升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少。在商朝,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生前,奴隶主贪婪地吮吸奴隶的膏血;死后,他们以大量的奴隶作为陪葬,妄图把人间的剥削压迫生活带入冥世,这就是人殉制度。从目前所发现的商朝墓葬看,每一个大、中型墓(这些都断定为奴隶主之墓)中,都有数量不等的殉人,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

每到祭祀时,仍要杀死一些奴隶作为祭品。这种用奴隶作为“牺牲”来祭祀的制度,就是所谓的人祭或人牲制度。成汤求雨时,史官们就打算用人牲祭祀。甲骨文中还记载有各种人祭的方式,如“焦妾”,就是用熊熊烈火活活烧死女奴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伐羌”,就是杀死羌奴以祭祖。甲骨文中关于人祭的记载,记有人数的有1992条,共用13050人,没记人数的1445条,估计也有上万。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管窥商朝时期人祭的数量,体会到奴隶制度的残暴。另外,奴隶主在宫殿、居室建成奠基之时,还会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隶和牛、羊、狗等,以保佑宫室的坚固和居室的吉利。

第2个回答  2019-09-20
也许是身体和的好坏有关系吧。奴隶主长年的不运动。
第3个回答  2019-09-18
年青的“奴隶”,精气神足,被砍了头草草埋了,骨头短时间不腐,形成化石。病死的贵族,精气神俱灭,骨髓已朽,成不了化石。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奴隶是社会上受到剥削和压迫最为沉重的阶级,他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