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11-14
前不久,和表弟一起吃饭,第一时间询问近况,表弟哀伤地说:
“本来想这份工作继续干半年,可能会有点起色,现在还那样,没法跟父母交待,以后更不知道怎么办。”
表弟今年27岁,翻译专业,考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读书期间经常带学生当家教,让我这样的英语学渣羡慕不已。
毕业后,辗转过几份工作,最后留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培训机构,辅导中小学生英语,底薪1600元,每月前30节课时收益,归培训机构,之后每课时40元归自己。
刚开始几个月,不安排课时,每天的工作是打杂,薪水1600元。
我惊到眼珠子差点掉地上,1600元在省会城市怎么生活?不吃饭?不租房?不社交?交通费、电话费等杂七杂八算下来怎么够?
最艰难时,表弟整整一年没买过新衣服,住每月300块的板房,冬天没暖气不说,还漏风,一想都心酸。
工作快2年,没发展前景,工资涨到3000元,刨去吃住基本上没剩多少。
在适婚年龄,不敢谈女朋友,更别说买房结婚。
不禁感慨,明明握着一手好牌,怎么人生路越走越窄了呢?
人生的际遇真的很奇妙,有的人一路开挂,仿佛股市里的那根红线,连连涨停;有的人一片惨绿,年岁越大,选择权反而越来越少,自身价值也越来越低,仿佛走进死胡同,形成无解的局面。
难道,一切仅仅因为运气不好?
黑格尔讲:存在即合理。
每一个令人唏嘘的命运背后都暗藏着玄机。
一、惯性思维的局限性
表弟所在的培训机构,除了工资外,没有任何福利保障。选择它,是因为喜欢教师职业。
我曾跟表弟认真聊过:
“要不考个事业单位?你这么喜欢当老师,在高中当英语老师也很好啊。”
“高中老师哪里那么好考?听说XX中学的老师都是研究生,好多都是留学回来的。”
“要不考公务员吧?别的不说,至少稳定吧。”
“不要,受不了体制内单调的工作。”
“复习考研吧,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权会多一点。”
“一天这么忙,哪有时间复习?”
“不然就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吧,机会多,毕竟你英语专业八级都过了,混得再差顶多是维持现状,万一出人头地了呢?”
“算了吧,大城市哪有那么好立足,自己也不是那种有闯劲的人。”
好吧,所有的出路都被堵死了。
有没有发现,让表弟没法看到希望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身具有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没考过事业单位,却认为应聘条件高不可攀;没当过一天公务员,却认定其单调无聊;没着手准备过考研,却笃定自己没时间;没在大城市尝过一点苦,却告诉所有人自己不是拼搏的那块料。
用长期的思维惯性和浅显的认知,来判定世界的全部样貌,是不是有点可悲呢?
二、自我认知不清晰
表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现在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未来的路在何方。
跟许多年轻人一样,无法清晰认识自我,是成长道路上的硬伤,而那些早早明白努力方向的人,人生显然更有乐趣。
我认识一个男生Z,跟表弟年龄相仿,不同的是,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毕业后,Z先后在几家公司工作过,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学校的氛围,对科研一如既往的热爱,这更加坚定他考研的决心,而且一定要考中国科学院,考了整整3年,从没放弃过,最后一年,终于如愿。
他说,自己对学术非常痴狂,即使图书馆空无一人,也可以整整坐一天,有时发现文献中新颖的观点,可以兴奋很久。
三、抗挫折能力不足
表弟曾参加过2次公务员考试,都以失败告终。
这让表弟认为,自己不适合考公,与其失败让别人看笑话,不如随便找份工作糊口。
回过头看,考试失败再正常不过,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都是常有的事,成功的人哪个不是经过一番“寒彻骨”,才闻得“梅花香”?
四、无法对抗人性弱点
表弟说:不考研,是因为没时间复习。
细细一想,没时间复习,怎么有时间唱歌、聊天、吃火锅?分明不是没时间,不过是为安于现状找借口罢了。
在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主角丽丝在贫民窟中成长,父母是瘾君子,母亲感染艾滋离世后,父亲去了收容所,孤苦无依的丽丝只能在地铁睡觉,吃别人丢弃的食物。
在母亲的棺材上躺了很久后,丽丝突然顿悟:“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生活。”
重返学校后,丽丝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甚至边打工洗碗,边复习功课,最终她用两年时间读完四年的课程,考上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