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全文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全文翻译】

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老百姓就无法治理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侍奉父母不能让他们高兴,就不能取信于朋友。让父母高兴是有办法的,首先要诚心诚意,如果反躬自问而心意不诚,就不能让双亲高兴。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办法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极端诚心而不能使别人动心的,是从来没有的。不诚心,则从未有过能感动人的。」


【出处】

《孟子·离娄上》第十二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扩展资料】

《孟子·离娄上》的相似句子:

1、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意思: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

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是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

《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桀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意思: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之所以兴盛或衰落、生存或灭亡也是如此。

天子不仁不能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有宗庙,士人和普通老百姓不仁,就不能保全身家性命。如今,有些人憎恶死亡却乐于干不仁的事,就好比憎恶喝醉酒却偏要去喝酒一样。」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意思: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

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诗经》说:'与天意相配的周朝万岁呀!幸福都得自己寻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6
  译文: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原文】

凡事豫则立1,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2;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3;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4,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6,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7,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9;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

1、豫:同“预”,预谋。

2、跲(jia):窒碍,说话不通畅。

3、疚:内心不安。

4、顺乎亲:顺,使动词,使顺心、高兴。亲:父母亲。

5、不诚乎身矣:此处以上整段与《孟子·离娄上》篇中一段基本相同。这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易断定,据张岱年先生分析,可能是《孟子》引《中庸》。孟子虽然受业子思门人,但自以为“私淑”孔子,对子思并不敬重,故著书引《中庸》而不标明子思的名字。(摘引《中国哲学史科学》一书第36页)

6、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7、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另一说为舒缓不迫。中道:指中庸之道。《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赵岐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8、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9、弗措也:弗,不。措,废置,搁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3

诚者,天之道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

一 ,全文翻译

诚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做到至诚而不能使人们感动,是从未有过的事;同样,缺乏诚心的人是无法感动别人的。

二,解释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布:陈列。  方策:典籍。方,书写用的木版。策,书写用的竹简。  举:推行。  人道:指按照普通人的愿望和要求施政的道理。敏:勉力、用力。  地道:指以土地种植植物的道理。树:种植。  蒲芦:芦苇。芦草容易生长,比喻国家政事得到君子治理,则很快会繁荣昌盛。  宜:适宜。  杀(shài):减少、降等。  昆弟:兄弟。  一:指诚、至诚。  或:有的。  安:安适。  为:治理。 九经:九条准则。经,常道、准则、原则。  体:体察、体谅。  子:动词,这里意为关爱。  来:同“徕”,招徕。工:工匠。  柔:安抚。  怀:安抚。  眩:眼花,引申为迷惑。  报:报答。  劝:劝勉、努力。 齐:斋戒。  谗:谗邪之人。  官盛:官属众多。  任使:听任差使。  使:役使。  敛:征收租税。  省:省察。试:考核。 既廪称事:既,即“饩”,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廪,给予粮食;称,符合;事,职事。  矜:怜悯、同情。  继绝世:继,承继、延续;绝世,已经停止食采邑的贵族世系。  举:任用、复兴。废国:已经废黜灭亡的邦国。  持:扶持、解救。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仪。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豫:同“预”,预谋、筹划。  立:成功。  跲 (jiá):绊倒。  疚:内心不安。  穷:困厄。  道:这里指方法。  诚:真实无妄。  诚之者:实现诚的理念。  固执:坚守不渝。  措:置。

三,赏析

 第二十章论述儒家的政治哲学,最终从中提炼出整本《中庸》的核心观念:诚。

作者按照儒家的思维方式,提出人是国家政治中的决定性因素。《中庸》在将人的因素同政治制度、政治学说的重要性加以比较时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的因素在儒家的政治理论中包括了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平,但在这里是指治理国家的人的思想品质。根据《中庸》的观点,如果执政者思想品质不好,那么任何一种优良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都会落空,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是最重要的。《中庸》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准确总结,是儒家政治理论的思维逻辑最简练的公式化表达,是对儒家政治思想精髓的高度概括,与《大学》的论述异曲同工。

对于修身的内容,《大学》规定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中庸》总结为实行智、仁、勇三项达德,两者大同小异,但又各有所长。对于求知,《大学》讲得更明确,提出要认识外部事物,而不能满足于读书;对于道德完善和精神修养,《中庸》突出了仁与诚的观念,从而发展了儒家的哲学理论。

《中庸》第一次提出“仁者人也”的命题,指明仁不是一种束缚人的、外在的道德准则,不是超越或违背人的情感的抽象法则,而是人的一种情感的表现,即是人的恻隐、同情、关爱、慈爱的感情。虽然《中庸》由此又说“亲亲(即爱亲人)为大”,但其本意不是要把仁爱之情限制于亲人之间,而是说要从爱亲人中体味、培育和增强亲人之间最容易产生的那种最纯洁、真诚、自然、热烈的爱心,目的是将这种爱心无限制地推广到他人和社会,即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而《中庸》要以仁这一“达德”来对待、处理无所不包的五伦社会关系,也正是对仁这层意义的明白喻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22
译文: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原文】

凡事豫则立1,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2;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3;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4,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6,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7,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9;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定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预先想定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定就不会内心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定就不会陷入绝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道理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道理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道理的,不明晓善就不能使自身心诚了。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愽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不到忠实程度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我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

1、豫:同“预”,预谋。

2、跲(jia):窒碍,说话不通畅。

3、疚:内心不安。

4、顺乎亲:顺,使动词,使顺心、高兴。亲:父母亲。

5、不诚乎身矣:此处以上整段与《孟子·离娄上》篇中一段基本相同。这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易断定,据张岱年先生分析,可能是《孟子》引《中庸》。孟子虽然受业子思门人,但自以为“私淑”孔子,对子思并不敬重,故著书引《中庸》而不标明子思的名字。(摘引《中国哲学史科学》一书第36页)
6、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7、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另一说为舒缓不迫。中道:指中庸之道。《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赵岐注:“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8、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9、弗措也:弗,不。措,废置,搁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18
此语出自孟子的离娄上。意思是: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以及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告诫我们做人的真诚实意,诚信为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