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在成都的街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成都,一直是萦绕心中的城市,没踏足那片土地之前,给她的标签只有西南方、盆地、大雾、蜀道难、古朴,辣...在快节奏的深圳呆久了,时不时会念想静而慢的状态。

“以静制动”、“慢即是快”,这些耳熟能详的战术策略,也助推自己去尝试体验,一段匆忙过后,停下脚步思索来往,去享受宁静、回望初心、寻回真我,这大概就是我去成都的初心吧。

第一次选择一个人旅行,还是在“没有一点点防备下”的决定,一向觉得自己是个爱做准备的人,这一次竟然会不靠谱到,出发的前一天才决定要去,然后仅仅买了去成都的单程票便上路了。

去了住哪?去几天?去哪玩?什么时候回来?一概没有考虑,可能是对自己天然的放心,觉得只要上路,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吧,也可能成都就会有如此魔力,在我有“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的灵光一闪后,就毅然决然地出发。

抵达成都的时候已然是凌晨十二点钟了,路上行人无几,却夜色撩人,不过人长大后,便没有了小孩子般的欢欣期待,没有兴奋感,坦然淡定。

叫了一辆的士赶往住处,一路上开着车窗,感受成都的温度,观赏她的街道和建筑,虽说不上有多么独特,却让我感觉安稳。

住处离宽窄巷不足一公里,清晨出门迎面扑来清新的空气,初升的太阳透过枝叶放映着波光粼粼的星星点点,时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声,仿佛带我穿越到儿时和外婆一同居住的庭院。

庭院外的小树林经清风的撩拨,深绿色的杨树叶沙沙作响,偶尔也会好运到能听见布谷鸟悠扬的欢唱和啄木鸟啄洞的声响,此番情景,大概是对美好清晨最好的阐释了。

远远望到分别刻有“宽窄”两字的石柱,顶着灰暗的天空,预示着今日多变的天气。往近处走,便越接近熙攘的人群,平日里习惯了走路带着耳机,不过此次不同,既然是来寻慢的,就听听它本身的声音吧。

市井吵杂的吆喝声,商贩的叫卖声,母亲呵斥孩子的怜惜声,以及街边艺人引来的阵阵掌声,交汇在一起,虽不安静,却更真实。我独自穿梭其中,不觉得拘束,解读周遭的各种声响,让自己融入其中。

在巷子入口前的早餐铺,点了份当地特色的早餐,坐在一对母女对面,孩子在哭闹,妈妈在哄,小女孩眼含泪花地看着对面突然落座的怪蜀黍,哭声依旧,不一会就被妈妈抱着离去了。想起小时候,自己也曾用哭来向妈妈讨要想要的东西,当时还觉得“哭”这一招挺好使的。

门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中观景也算别有一番风味,原本古香古色的小巷在雨水的冲刷下,泛起阵阵木香,更有穿越至古镇的假想。不过这种感觉没维持多久,便被拥挤的人潮湮灭了。

宽窄巷的确是大众化的观赏景区,人多到无法驻足,想对着一处景致拍照,镜头前却总有涌动不断的人潮,人越多,商业化气息就越浓。

虽说在景点很少能吃到真正的当地特色,我还是没忍住诱人的香气诱惑,在一家颇有人气的小吃店随手点了几样:菠萝糯米、关东煮、油炸丸子和红糖水,口味的确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武侯祠是我在很多游记里看到的必去景点之一,也有曾去过的朋友给我推荐。在景点售票处,刚走到窗口,就被两个小姐姐拦下,询问我是不是要买票,看她们也是普通游客模样,不像倒卖门票的商人,交流后得知她们多买了一张,等了好久也没“销”出去,我就没再多问,买下她们手中的票游园。

武侯祠是历史博物馆,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武侯祠是由刘备、诸葛亮等蜀汉君臣的合祀祠庙组成,向来有“三国圣地”的美誉。里面可以看到刘备等历史人物的雕像,生平事迹和家族关系等,也能了解到当时的一些文字文化,服饰文化和兵种文化。

用手机扫园内张贴的码,还可以跟踪位置对当前景点进行语音导览,也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园林整体建筑面积并不是很大,两个小时完全可以游览完。

不过在游览历史博物馆之前还是对当时的典故有些了解为佳,因为园内的建筑和物品基本都是后期仿造,对典故和人物的了解能让观赏体验更丰富。

在武侯祠的偏门外,能看到外面的人山人海,本以为是排队买票逛武侯祠的,走出门了才知道,原来又到了成都另一个著名的景点——锦里。武侯祠就在锦里的旁边,一个熙熙攘攘,一个却略显安静。

初识锦里,给人一种和宽窄巷子相似的感觉。如果你问一个在成都呆了许久的朋友,他们可能也会说锦里和宽窄巷子没什么好玩的,只是普通的景点而已,然而这两个地方作为老成都的缩影,处处都留有一份“最成都”的气息。

锦里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依托武侯祠,却显露着明清时代的风貌,是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商业街。随处可见各类特色民俗小吃,有静坐的茶楼,休憩的客栈,畅饮的酒楼,高呼的戏台,融入本地特色的工艺品等。

锦里的小吃街,可谓承载了四川各地的美食,不过本地人多觉得不好吃,因为都经过了改良,更适合外地人的口味。

不过这里还是有很多新鲜的玩意可以大饱眼福,有黑脸张飞的牛肉铺,一张脸上故意抹成碳色的大叔招呼着排队的顾客;有中国姑娘和阿拉伯男子的艺术展台,呈现精湛的瓶内沙画工艺,在一个透明玻璃瓶里,铺设着五彩斑斓的沙,构成一幅让人惊叹的风景画。

这里的星巴克装潢也很中国风,从大门看去,就像一个大宅院,门匾刻有“星巴克”字样,引来不少游客在门外拍照。

晚上预定了旅社组织的烧烤派对,回去的时候看师傅还在准备烤炉肉串,还要一会儿时间才开始。在一楼大堂里店主养了一只小奶喵,身材娇小却很机灵,蹦蹦跳跳地讨人欢喜。

只见它忽地跳上餐桌旁的横杆,卷起小舌头喝起了花盆里的水,真是会找喝水的地方,不知道它饿的时候会不会把盆里的植物也吃掉...童年时我也从同学家领养过一只小猫咪,后来没养几天,就找不到了,当时伤心地都要绝食了。

负责烧烤的小哥说今晚还会有民谣歌手驻唱,让我们对今晚更加期待。和一位帅气小哥寒暄几句,发现是老乡,顿生好感,在我们的拉拢下,我们这一桌很快就坐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有和我一样从深圳独自一人出来游玩的,也有结伴旅行的高中生,还有从古都西安来散心的朋友,放眼望去,全场中我们这一桌是最年轻活力的一桌,欢笑声盖过整个庭院,音乐声都会偶尔被我们压下去。

我们像八卦记者一样扒出了每个人来成都的故事,全场的啤酒都被我们搜刮干净,聊尽兴了才发现其他桌都没人了,店里小哥也来催我们,原来厅堂里的民谣歌手要开始表演了。

讲真,驻唱小哥的嗓音很有穿透力,一丝丝沧桑中夹杂着欢快和不羁,一首《成都》听醉了在场的所有人。在歌结束时,歌手都会让观众点歌,有人点了《关于郑州的记忆》,还有人点了《南山南》。

今晚,大家的故事都收纳进民谣里,在每个人的心里放映着不同的序幕。在每一个有酒有故事的夜晚,都少不了民谣的陪衬。

旅社老板娘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跟我们碰酒,貌似是因为我们的欢呼声帮住点燃了现场气氛。老板娘东北人,话间带着东北人的豪爽,她家里开酒吧却对酒吧这种场所颇有微词,她喜欢做点更好玩的事情,于是她开了这家旅社,结识各路的朋友。

一楼即是有格调的小酒吧也是旅社前台,有桌游等布置,功能丰富。老板娘告诉我们,一会歌手表演结束后他们要去市中心的天桥上表演,邀请我们一起去玩,我们思前想后,觉得不能辜负此情,也想为此次旅行多点回忆,就跟着一起去了,出发的时候是晚上十一二点了。

我们兵分两辆的士,一人端着一罐啤酒上了车,罐身印着“勇闯天涯”四个大字,很符合当下的心境。到了地方,虽是凌晨,马路上的车流不断,在夜间是一束束光线。

天桥下是河流,夜间的河流两岸,灯火通明,有商业街,也有住宅楼,河面黑压压的,只有近楼的地方才会映衬的通明。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却没有陌生的感觉,这便是成都给我的温度。

民谣歌手的歌总是会给人一种独自流浪的气息,老板娘不知从哪里提了一箱啤酒过来,我们跟着歌声一起唱,如果流动的河流是乐谱,那我们就是跳跃的音符。放肆的节奏,放肆的歌唱,忘记来路,不问归途。

第二天起床已接近晌午,昨天认识的老乡提议一起吃火锅,不过两个人吃比较无趣,我们就在一楼大厅又招揽了两位伙伴组团吃火锅,可算是在走之前吃了一顿火锅,不然会有多遗憾呵。

本想找个岁月静好的地方回温一下慢时光,却误打误撞地挤进了拥挤的景区和热闹的小酒馆,听友人说,要寻找慢,就去玉林路吧,应该有你要找的氛围。

玉林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像是县城里的一条步行街,并不宽敞的街道,两边种满了粗壮的梧桐树,退了皮的树干显示着它的年份。

来时刚好正午,太阳也是火辣,街边稀稀落落的行人,让背着包带着渔夫帽的我“游客”的辨识度更高,懒散地走,观赏街边的小店,这里不像景区里的美食街,更多的是一些散落分布的精品服装店。

很多女生都想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店,既能打理自己的爱好,又能挣钱满足生活所需,在一个节奏不是那么快的城市里,安然自得地生活。

这里的白天人很少,也有些门店打烊,有一些老人静静地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看着来往的路人,时不时地跟旁边的老友聊上几句,自得其乐。

在玉林西路,路过一个小酒馆,木刻的招牌和门口的装潢,像是刚开的店,不过来来往往有不少人驻足拍照留念,大概是赵雷的《成都》“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催生了这一众的小酒馆。

沿着玉林东路走,在一个交叉路口的小道尽头,又进入了另一片不同感官的地带,道路狭窄,路的一侧停满了车,另一侧仅容一辆车穿过,路两边的树木枝繁叶茂,两边树的枝芽在路的中间交汇在一起,把阳光遮的严实。

即使是大白天,整条路都是阴凉暗淡的,在透过一层层树叶的阳光点缀下,泛着星光点点,狭长的道路,却是车流不断,没有车鸣,井然有序。

逛完玉林路,在一家紧邻路边的星巴克坐下,透过玻璃看外面的艳阳,川流的车道,听着婉转的民谣,回忆近日的行程,短暂的三日,一路上马不停歇,逛不完的成都,还留有一些念想,等下次,再来体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