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抗击外国侵略者取得完全成功的英雄。他的父亲郑芝龙,先是海商武装集团的首领,后被明朝政府招抚,当了明朝的官;生母是日本人。郑成功7岁从日本回国,15岁考中秀才,21岁随父到南京,进太学读书。不久,南京弘光政权垮台,郑芝龙等人拥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郑成功在随父进见隆武帝时,得到隆武帝的赏识,赐姓朱,更名成功,因而被人称为“国姓爷”。他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抗清斗争,二是收复台湾。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的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却心怀二意,准备投降。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撤掉了仙霞关守兵,不做战备,清军得以长驱直入,隆武帝被俘自杀。同一年,清军到达泉州,招降郑芝龙,郑成功劝父“当三思而行”,但郑芝龙却视为“稚子妄谈,不知天时地势”,终于率部投降。郑成功眼见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就单独跑到南澳岛,招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材,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清将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决绝。
郑芝龙降清后,不久就被清军挟制北上。与此同时,郑成功母亲也受辱自杀。所有这些都更加激发了郑成功的抗清决心。不久,郑成功在福建安平誓师起兵,仍用唐王隆武年号,自称“招讨大将军”。起兵之后,转战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在金门、厦门地区建立起抗清基地,改中左所(厦门)为思明州,设“六官”理事,分所部为72镇,以示自己不受招抚和“复明”的决心。郑成功年少,有文武才,引起各方面抗清力量的重视和归附,力量迅速发展。1649年,改用永历年号,桂王朱由榔封郑成功为延平公,1653年进封延平郡王。郑成功的军事力量对清政府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和消灭南明政权的计划是严重威胁。清政府在军事进剿屡屡受挫之后,曾对郑成功多次招降,答应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将军,均遭郑成功拒绝。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郑芝龙由软禁而投进监狱,让郑芝龙告诉郑成功说,如果不降就把他的亲属全部杀掉。郑成功大义灭亲,反清复明的决心终不为之所动,复信郑芝龙说:“儿昔者再三苦谏而吾父不听,今事已差池,言之何益!设有不幸,儿当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而已!”
经过郑成功的经营,他的部队发展到了数十万人。尽管如此,偏于一隅的永历政权在做过了一些抗清的努力后,终究抵挡不住清兵的围剿,被迫败走厦门。
郑成功返回厦门后,又以余部多次打败清军的进攻。清政府认识到郑成功并不是马上可以消灭的,为了限制郑成功的发展,创造最后消灭他的条件,发布“迁界令”,“步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郑成功也认识到“进取不易”,于是决定驱逐荷兰殖民者,退守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用谎言和15匹粗布骗取了台湾大部分土地,成为独霸台湾的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把台湾同胞从侵略者的铁蹄下解放出来,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也是郑成功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