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东征过辽泽?

如题所述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丽发生政变,东部大人盖苏文杀害了国王高建武,立其子高臧为王,朝中大权尽归盖苏文。盖苏文执行的是一条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与唐朝对抗的周边政策。太宗连续两次遣使到高丽令其停止进攻新罗,盖苏文不仅断然拒绝唐朝的要求,还将第二位使者囚禁于窟室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不得不做出东征的决定。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以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陆路军六万,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水陆军四万,率十六总管,以伐高丽。太宗本人则率四万禁卫军随后而行。

四月,李从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老城) 出发,虚张声势,好像要从怀远镇(今辽中境内) 渡辽河,却秘密地北上趋甬道,出高丽不意,自通定镇渡辽河,进军到玄菟城(今沈阳市东陵区上伯官屯古城址) 下。高丽十分惊骇,皆禁闭城门自守。李又分兵至新城(今抚顺市高尔山山城),城中惊惧,不敢出战。李则率大军攻盖牟城(今沈阳塔山山城),经十余天的激战,攻克盖牟城,获二万余口,粮十万石,在此建盖州,遂围辽东城(今辽阳市)。

高句丽新城(今抚顺市高尔山山城) 城壁

太宗率大军来辽东所走的路线是由怀远镇过辽泽,然后渡辽河。

辽泽是古代辽河中下游由柳河、饶阳河等诸多支流汇成的沼泽之地,常年沮洳,人马难行。辽泽的位置,大体在沈阳至海城一线以西辽河两岸,史称“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太宗过辽泽,《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丁丑,车驾渡辽水,撤桥以坚士卒之心, 军于马首山。”马首山即今辽阳首山,在辽阳城西南十五华里。这条路线大体是从今北镇东南行,经黑山县粱鱼务( 金代在此设望平县)、辽中,然后到首山。古代,辽西通向辽东的道路基本有三条,李走的通定镇是北道,太宗走的是中道,张俭走的就是南道,是从今天的海城牛庄附近渡辽河下游,可直趋建安城(盖县东北青石关山城)。水师由张亮统帅,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今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山城)。

此次征高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城,迁徙辽、盖、严(白岩) 三州七万人入中原,酋长二千五百人被迁往内地,并委以官职。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而唐军死者不超过二千人。尤其是著名的“驻跸山大捷”,唐军以三万人击败了高丽军十五万主力,杀敌二万余人,降敌三万人,俘虏更多。另外,唐军还缴获军马三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

十月,因为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太宗决定班师。归程时,走的仍是辽泽:“乙酉至辽东,丙戌渡辽水,辽泽泥潦,车马不通,命长孙无忌将万人翦草填道,水深处以车为梁,上自系薪于马鞘以助役。冬十月丙申朔,上至蒲沟,驻马,督填道诸军渡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高句丽白岩城(今辽阳岩州城)

唐征高丽的策略与隋有很大的不同,隋的策略是以一部攻辽东城,其主力直捣高丽的首都平壤,所谓“攻破其腹心,则四肢自溃者也”。唐太宗从隋朝的失败教训中认识到,不先抚定辽东,固其根本,而劳师远袭去攻平壤,不是上策。只有攻下辽东、新城、安市、建安等名城要隘,然后会合诸路大军,渡鸭绿江,一鼓攻下平壤,这才是万全之策。所以,唐朝的四路大军(包括水师) 齐集辽东,先后攻克辽东等十城,并在这些地方置州设官,以兵镇守,作为继续征高丽的根据地。这次太宗亲征,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举消灭高丽,但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消灭了高丽的有生力量,使其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同时,也显示了中央政权大唐的声威和征东战争的正义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