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是什么蚊子啊?比芝麻小四倍,被它吸血后很痒!

如题所述

蠓虫。

蠓类成虫平时隐蔽于洞穴、杂草等避光和无风的场所。下雨时不活动。对活动最适宜的风速是 0.5米/秒以下,风速达1.5~2米/秒以上即减少或停止活动。雨前如果闷热则活动较烈。完全黑暗时停止活动。活动半径一般200~300米。每年发生代数1~4代不等。

成蠓寿命约30天左右,雌蠓产卵后不久即死去,雄蠓寿命更短,交配后1~2天即死亡。在寒区,蠓主要以幼虫越冬。温度、风速、光线对蠓活动有一定影响。

扩展资料

30摄氏度以上活动受到抑制。最适温度为13~25摄氏度。蠓有一定趋光性,微弱光线对蠓有一定引诱力,而在完全黑暗或亮度超过3000米烛光时,一般较少活动。

我国的蠓,北方出现在5~8月;南方出现在4~10月。蠓主要孳生在潮湿、松软、富有腐殖质的土壤内及水塘、树洞、沼泽和住区附近的粪坑、污水沟等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3

蠓。

蠓又称小黑虫、墨蚊、蠓柏子等,在我国大约有320个品种,其中在福州最常见的是以铗蠓和同体库蠓为主。蠓主要滋生在潮湿松软的土壤、水塘、树洞、沼泽、污水沟等处,其最适合繁殖的气温在27℃~29℃之间,也因此夏日里的树荫与花丛是它们最喜欢的藏身之处。

蠓虫与蚊子同属双翅目,但蠓属蠓科,蚊属蚊科,所以蠓与蚊并不相同。蠓虫叮咬之后,会分泌一些液体,有些人对这种液体过敏,被叮咬处很容易肿成一片,比一般蚊子更“毒辣”。

蠓虫体形微小,其成虫的体形仅有普通蚊子的三分之一左右或更小,让人难以发现它的踪迹,而且蠓虫一般白天更为活跃。

扩展资料

和蚊子一样,雄蠓以吸食植物汁液为主,而雌蠓则以叮刺吸血为主,在被蠓虫叮咬后,人们往往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如丘疹性荨麻疹和继发感染等,如果用药不当还易导致结节性痒疹或疤痕。

福建省立医院皮肤科吕萍主任说,蠓虫叮咬后首先应在肿包处涂抹风油精或万金油,再用干净的水冲洗,瘙痒可得以缓解,如果产生了“红疙瘩”则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一般涂抹七八次“红疙瘩”可消失。

1、在一般情况下驱蚊产品对驱蠓颇有效果,因为蠓虫反感驱蚊产品所散发的气味,因此将其喷洒在身上,蠓虫将会离你远远的。

2、在户外、草地等活动停留时间较长,把自己“包裹”(长衣、长裤)起来是最有效的方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29
你的毛衣应该不少,再看看头发发根上有没有白色物体,有的话,给他挤破,那是卵,最好去医院开点去虱子的药,床带被罩衣服通通都洗了放点白醋,你也好好洗个澡!追问

那是飞行的小虫子

追答

我这两天也在发愁,孩子头发上都是这玩意

我看和我孩子身上的一样

它从卵里出来是白色的,长大了慢慢变黑

追问

咬我的是这个,叫做蠓

追答

哦,那不一样

第3个回答  2020-05-13

蠓。

蠓类1年里共繁殖2到4代,在五六月份开始繁殖,一直要持续到9月左右。居民们有时会看到树顶、湖面等处有“冒烟现象”,实际上是蠓类的一种“婚飞”行为,是一种生物的自然现象。一只雄成虫往往引起不了雌成虫的注意,它们必须要成群结队在一起,才能吸引雌成虫的目光。雄成虫壮观起飞,吸引雌成虫的加入,它们在空中随风摇摆,形成了“烟雾”。

仅雌蠓吸血,雄蠓以吸食植物液汁为营养。雌蠓对吸血对象无严格选择性,但当多种宿主并存的情况下,可有一定倾向性。一般吸血类蠓的雌蠓,必须在吸血后卵巢才能发育,但个别种类亦可不吸血而产卵。

扩展资料

吸血库蠓类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出来活动,大量活动时形成群飞,雌雄交配以后,雌虫必须吸血才能使卵发育成熟,雌虫吸血1次可达0.05毫升,雌虫一生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50~150粒。吸血后的雌虫在20~28℃时,经3~4天后卵成熟;

卵多产于富有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水塘、树洞、水洼等处,一般在急流中或月光曝晒处不产卵。卵经3~5天到 2周孵出幼虫,再过10天化蛹。越冬幼虫可经5个月化蛹,蛹5天羽化出成虫,成虫寿命约1个多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2
学名叫“蚋”。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主要是蠓科、瘿蚊科和摇蚊科的任何种小双翅蝇,其中很多都能够咬人疼痛并且还有某些是人类和各种其它脊椎动物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传播者。追问

那些说是跳蚤的我觉得他们都应该感染脑膜炎

没那么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