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的真实死因

如题所述

朱高炽是猝死的。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但是也有七个妃嫔为他殉葬。

朱高炽明于星象,一夜忽见有星变,忙召赛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建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赛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扩展资料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高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6

1425,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

朱高炽明于星象,一夜忽见有星变,忙召赛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建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赛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但是也有七个妃嫔为他殉葬。

扩展资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体较弱。1424年八月登基。

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为人宽厚。赦免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许多冤狱,废除许多苛政,停止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虽然他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以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仍能感觉得到。

有人对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朱棣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

参考资料:

朱高炽-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3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仅一年突然猝死于钦安殿,终年47岁,葬于献陵(北京十三陵)。 虽然在位时间仅有一年,但朱高炽却称得上一代仁君。他生性仁爱、儒雅、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深得文臣们的拥戴。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把以前太祖和成祖迫害过的人安抚了一番,重用贤臣良辅,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改革,选拔出更多的文人,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可以说仁宗朱高炽是对明朝做出了贡献的,是将明朝推向黄金时期“仁宣之治”的开创者,“仁宣之治”中的“仁”指的就是仁宗朱高炽!可惜他在位时间太短无法将政策贯彻到底,可喜他有个好儿子!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朱高炽在“靖难”之变中留守北京,在其领导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据史料记载,朱棣之所以把皇位传给朱高炽而没有传位给另一个皇子,除了群臣的劝解外,还有个重要的因素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爷爷的喜爱,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就像我在上一篇里说到康熙喜欢雍正的儿子乾隆是一个道理,正因为要延续王朝的辉煌更需要后继有人。朱棣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总算带着身边,喜爱程度可见一斑,某种程度上说,朱高炽能继承皇位,和他的儿子不无关系,多少也沾了儿子的光。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暂,却是个有建树的皇帝,因为正史没有说具体死因,因此关于他死亡的种种猜测,就有了多种说法,一说是因心脏病猝死;二说是长子朱瞻基弑父,密谋将其害死;三说是因后妃矛盾,误服毒酒而死,这个在《野记》里有记载,说是有个郭贵妃,在酒宴上敬皇后酒,皇后犹豫不决,明仁宗说道,贵妃敬酒有什么不能喝的,抢过来就喝了,郭贵妃大惊失色,明仁宗朱高炽喝完酒不久就死了。在《明宣宗实录》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郭贵妃为明仁宗朱高炽生育三位皇子,均封王,本不在殉葬之列,可在明仁宗驾崩后,还是让郭贵妃殉葬了!倚剑看到这里是很觉得奇怪的?难道她真的就舍不得愿意随之而去?夫妻情深如此?四说是明人写的《病逸漫记》中记载的,据说是出自当时的当值太监之口,说明仁宗朱高炽是因误服所谓的灵丹妙药中毒而死。倚剑倾向于第四种说法。因为第一种说法无从考究,第二种说法也不像,想那明宣宗朱瞻基一代明君,真的就等不及要做出弑父这等大逆之事吗?第三种说法有漏洞,皇帝从妃子手里抢酒喝有失身份,而且皇家用餐检查是否有毒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至于殉葬,也可能又是后妃之间争斗的后遗症。而第四种说法,我觉得有道理,因为明朝皇帝崇尚道教,历来有炼丹,吃补药的习惯,因此中毒的不只他一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8-06

 去世

朱高炽明于星象,一夜忽见有星变,忙召赛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建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赛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对朱高炽突然死亡的原因有种种猜测:雷击、中毒,甚至过度纵欲。后一种猜测的根据可能是,在他死前几天,严惩翰林李时勉,因为他上奏提出批评,其中一条是他在服朱棣之丧时与其妃子有性关系。但是一名大太监报告说他死于心脏病发作。考虑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这种说法更为可信。

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但是也有七个妃嫔为他殉葬。

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有人对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朱棣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

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第4个回答  2013-10-23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明仁宗-死因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暴卒,享年四十八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从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故明人黄景防称他“实无疾骤崩”。 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朱高炽之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他览奏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继他即位的宣宗朱瞻基,曾御审李时勉:“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李时勉叩首答日:“臣言谅阁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朱瞻基叹息,称李时勉“忠”,复其官职。可见,朱瞻基对仁宗嗜欲之事也一清二楚。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武《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应当有一定可信度。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6�1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另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即继他之后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炽生性温厚懦弱,嗜欲享乐,朱棣生前对他大为不满,只因礼教和祖训的关系,才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一直有废朱高炽储位之心。 朱高炽长子朱瞻基与其父相反,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棣在世时,朱瞻基深得祖父赏识。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位筹谋,为此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四月十四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亲信,他按预先密谋,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亦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像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赍诏而来的海涛,于六月三日抵北京。--NJ1.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日:“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当然,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随着人们掌握的史料不断增多,相信最终会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