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软件新城的发展

如题所述

在中国的版图上,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西有“西三角”,中有“中三角”。
武汉位于“中三角”的重心。
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涌起,武汉适时地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因势利导,激发潜能,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成为享誉天下的“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今天,中国经济又面临着调整和转型的严峻考验,拥有厚重文化底蕴和坚实产业基础的武汉,又一次以前瞻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完美的构思和勇于开拓的实践精神,在武汉花山生态新城开工建设承载着武汉产业和城市未来梦想的“武汉软件新城”,由此将掀开武汉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史册中全新的一页。
出席论坛的武汉市领导说,武汉软件新城项目,既是武汉光谷与美国硅谷“双谷合作”战略启动的首个项目,同时也标志着武汉发起了服务外包迈向千亿产业规模的冲刺。武汉软件新城的运营管理单位,亿达集团旗下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DLSP)总裁高炜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武汉实施“双谷合作”战略的核心启动项目,以及武汉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示范项目,武汉软件新城,将致力打造成中国中部地区最大规模且最具国际化的。
深层解读“武汉软件新城”的概念,就会发现,她不仅在诠释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范畴和模式,更代表着武汉高智型城市建设的一种全新探索。
一方面,新城将突破光谷软件园以服务外包为主的单一产业类型,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同时着力打造软件研发、物联网、云计算、民生科技、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多个新型产业集群,发掘武汉的高智潜能,推动“武汉服务”迅速向“武汉创造”提升,在更多、更宽阔的领域中展现武汉软件的卓越智慧。同时,新城的运营也将与时俱进,从更加切合客户需求的角度,为从事高端和新型业务的企业提供现代化、专业化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例如,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成长,新城将引入风险投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为了使园区获得所需要的办公空间,新城会为企业量身定制办公楼宇;为了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新城可为客户提供BOT模式的创新服务;为了增加城区企业之间的交流,新城将为企业搭建包括经理人俱乐部在内的多个公共平台,在丰富软件人生活的同时,让他们互通有无,获得更多的业务合作机会。
另一方面,新城赋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软件城区理念,这里在充分保存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践行花山生态新城绿色建筑推广示范,扩展开放空间网络,实现全区域无线网络覆盖,逐步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项目,同时还创造出国际化教育、医疗环境,提供温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使其成为海内外高端精英人才在武汉工作生活的聚集地。
可以说,“新”城之新,是产业的创新,也是模式的创新。而拥有多年成熟园区运营管理经验的DLSP也将把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并积累的创新的开发理念、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运用到武汉软件新城的建设和管理中,从而使武汉软件新城焕发出“新”的夺目之美。
2009年,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花山,山与水、人与物,命运重写——湖北省委、省政府立项花山新城,计划用近10年时间,建起一座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国际一流生态城,而生态城中最能体现武汉智慧、展现新城活力的区域,无疑就是即将奠基启动的武汉软件新城。
作为武汉实施美国硅谷与中国光谷合作战略的核心启动项目,武汉软件新城位于花山新城核心启动区,西起严西湖湿地公园,东至花山大道,北临严西湖湖岸,南至花城大道沿线,占地3.4平方公里,分为研发办公、配套服务和生态保育三大功能区。生态保育区占总面积一半以上,保留北侧常家山系生态屏障,向南延伸形成两条大型绿廊,预留基地原有河塘水系,创造中心湖景公园,形成东西向带状湿地,与严西湖湿地公园贯通,建设区占地1.5平方公里,利用长达11.3公里的绿道、30公里的自行车路网,分隔为702个生态建设单元,与园区内设置的多处小型公园、湿地有机融合,总建筑规模约200万平方米,而容积率仅为1.3。可以说,软件新城完全符合纯生态、低密度的现代化城区标准,也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典范。
这座由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国内商务园区运营管理专家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DLSP)联手打造的软件新城,将成为集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生活配套和相关公共服务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城,为入驻的国内外企业提供顶级配套服务环境和知识型人群专享的绿色生活空间,构建融自然、生态、人文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营造最具创新氛围的研发设计环境,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智型城市中心。
致力于营造“硅谷式”园区环境,武汉软件新城邀请全球顶级设计事务所SOM进行项目概念规划,邀请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MVE进行建筑设计。
规划中,软件新城将实现100%的绿色建筑比例,50%的绿化覆盖率,成为对城市绿化贡献最大的区域之一;并有11.3千米的绿色廊道与森林、湖景相融合,3600棵原生森林树种保护。而作为一个软件城区,它的耗电量只占同面积先进制造工业园区的1/5,附加值却是同面积先进制造工业园区的20倍。
新城将拥有世界级规模的集中连片产业区,研发办公区集中布局在花城大道、花山大道两侧,建设约100万平方米办公楼宇,规模居全国单一园区之首,依次设置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国际研发基地、技术商务区和专属园区,容纳近1000家入园企业,提供10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80万个相关行业岗位,创造出500亿的软件产值,使软件成为武汉的新兴支柱产业。
同时,武汉软件新城将充分汲取硅谷、尔湾等的先进经验,园区配套服务设施以“邻里中心”形式散布在研发区周边。筹建中的武汉城市圈“两型”馆位于园区范围内,与即将开放的生态艺术展示馆、严西湖湿地公园共同形成湖北“两型”社会核心展示窗口;同步建设的万科、碧桂园绿色社区,为高端创新人才引进提供了配套支撑。
此外,园区内还专门建有规模达100万平方米,涵盖学校、医疗、文娱、运动、商业、交通、行政办公、居住的8大类配套设施,“足不出园”即可满足各类需求。随着软件新城的开工建设,一座集“两型”技术、“两型”产业、“两型”社区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即将完成最后拼图。
可以想见,未来的武汉软件新城将是一座“绿色样板城”,节水、节能、节材、环保,科技与生态和谐发展。一个生态版硅谷的城市格局正在铺展,大公园环伺的现代城市生活扑面而来,代表武汉城市高度的产业新星冉冉升起,人们将在自然、发展、和谐、融合之中,收获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今天,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过程中,武汉再次显示出厚重的底蕴和优势。卓越的地理位置,坐拥天堑,九省通衢,物流畅通;雄厚的经济基础,武汉历来就是华中重镇,经济文化发达;突出的科技实力,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高居第三位,共有1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丰富而高质量的人才储备,武汉教育机构集中,共拥有84所高等院校,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48名两院院士,全市在校大学生76万人,每年毕业28万人,为武汉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应。更重要的是,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都给予了软件产业大力的支持,并对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创新突破,才使得武汉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一飞冲天。
2006年,是武汉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历程中载入史册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国家启动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服务外包这个影响着时代经济脉搏、激荡着整个中华腹地的希望产业也在武汉迈开了重要的发展步伐。为了更好地促进武汉软件业的腾飞和软件园区的建设,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与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DLSP)携手,合资组建了“武汉光谷软件园有限公司”,从此开启了“连汉合作,铸造武汉软件辉煌梦想”的历程。合作中,DLSP将自己多年在园区运营方面积累的经验,投入到光谷软件园的管理和运营中,给园区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鲜活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武汉的产业综合优势,激发出武汉所蕴藏的巨大产业潜能,全力促使武汉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2009年,DLSP继续延续“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优势建设的光谷软件园升级版——“光谷E城”项目,定位更加高端,将商务园区的功能进一步复合化、整体化,集产业楼、商务配套于一体,已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国际化科技新城典范,吸引了更多高端客户的进驻和认可。
五年多时间过去,曾经籍籍无名、少人问津的光谷软件园已赫然成为全球知名的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企业云集,活力无限。武汉也形成了以光谷软件园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至今已成功引进近700家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销售收入407亿元,并在国际上提升了“武汉软件”的专业品牌。
光谷软件园的成功运营,为武汉软件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更增强了连汉继续合作、续写辉煌的信心,从而为今天武汉软件新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