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兽雕刻,皇帝都没享受过的待遇,竟然被他在墓前摆了一堆

如题所述

石兽雕刻,皇帝都没享受过的待遇,竟然被他在墓前摆了一堆
上期我们提到了墓中流行的事物,本期我们来看一看那些新兴的墓上建筑。石祠、石阙、列兽和墓碑的兴起,便是东汉时期丧葬文化发展的产物。
祠堂
祠堂又称祠庙、享堂、宗祠,是古人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建筑。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它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到秦汉时期,祠堂开始流行起来。有学者推测,在培拦西安一带陵墓上经常发现的「 “冢”「 “篆上”和「 “便”字的瓦当,就是西汉时期墓前享堂上的遗物。
南屏古祠堂
这一时期的中山靖王刘胜墓、高邮天山西汉某广陵王墓和西汉帝陵附近的一些陪葬墓,墓上都曾发现过享堂一类的建筑遗存。文献记载也较多,如《盐铁论•散不足》:「 “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葸”。
史书记载,大臣张安世死后,汉宣帝曾「 “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霍光死后,汉宣帝又为其「 “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
一些死者甚至在生前就为自已营墓造祠,如张禹「 “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堂”。
等到了东汉时,在墓前营建祠堂之风更加炽盛,祠堂成为官僚豪族炫耀身份地位,展现孝廉谈谨品性,团结宗族、宾客及笼络地方官吏的绝好场所。
至今在河南、山东等地还存有这一时期所建的祠堂,其中以山东历城县孝堂山郭巨祠、嘉祥县武氏祠最为著名。
孝堂山石祠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祠堂。建于东汉永建四年(顺帝,公元129年)以前。祠壁均用石块砌成,屋顶用石板覆盖,重量计达2万多千克,雕刻出脊背、瓦栊、沟头、连檐。祠内石壁及三角梁上满刻画像,计36幅。特别是车马出行图,十分壮观。
嘉祥武氏祠约建于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苏徐州还发现了一种地下小石祠,如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的小石祠与墓葬一样,掩埋在地下,作为地上祠堂的象征。这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极为少见。
墓阙
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古时流传下的文献中充斥着墓阙的身影。
《盐铁论•散不足》云:「 “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葸”。
《汉书•董贤传》:「 “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旁……甚盛”。
《水经注•汶水》:漆沟水侧「 “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
墓阙的数量多少不一,一般为二至三个。
《汉书•霍光传》云:光妻「 “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认为:「 “三出谓前与左右各一阙也。”
汉代墓阙
《后汉书•侯览传》云:「 “览预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这是墓阙数目为二的记载。
墓阙大多由石材筑成,往往雕镂工丽。
《水经注•阴沟水》「 “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墓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竹雕镂云矩。”
《水经注•沔水》:「 “县南有黄冢墓,墓前有双石阙,雕制甚工,俗谓之黄公阙。黄公名尚,为汉司徒”。
阙上的文字,有时标官氏,或者兼标官职姓字,或者兼记官氏名字,或者单举姓字,或者详记历官,或者附记造阙年月。
目前发现的汉代墓阙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山东嘉祥县武氏墓阙、四川新都县的王稚子墓阙和雅安县的高颐墓阙等。这些墓阙都成双成对出现,立在门前道路两侧或神道两侧。
墓阙上斗拱
墓阙由阙身、基座、阙顶三部分组成,顶部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阙上施有雕刻,除了装饰图案,奇禽异兽、人物故事外,还雕刻出木框架结构的各个构件外形,正因为墓阙的种种特性,其发现十分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的文化一隅以及汉时建筑的结构特点。阙的高低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如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雅安高颐和延光年间(公元122-125年)的沈府君墓阙都是雕刻精致、气派雄伟的墓上建筑,阙高4.8米。
墓前石刻
在墓前列置石雕,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早在上古时代的尧母庆都陵和尧陵之前就都置有石雕的骆驼。西周初年,「 “汴都之南百里”的周公墓前也竖立石人。周宣王墓前更是列置有石鼓、石人、石猊、石虎、石羊、石马等。
相传秦始皇陵上原来也设有一对石麒麟,高达一丈三尺。
可惜上述石刻今已荡然无存,无法与文献资料印证。
从考古资料来看,墓前列置石雕始于西汉中期。如西汉霍去病墓就以其墓前含中基雄伟的成组石刻而闻名于世。
西汉 卧牛石雕
霍去病墓前石刻包括圆雕的「 “马踏匈奴”、跃马和卧牛,线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伏虎,卧象、野人、石蛙和石鱼等,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除霍去病墓外,张骞等人墓前也出现了列置的石雕,但都不早于西汉中期。
值得注意的是,不但秦及其以前的陵墓上未发现列置石雕,就是在西汉11座帝陵上也没有发现过一件西汉石刻。因此,有学者推测,达官贵族墓上的石雕列置得似乎比帝陵早一些。
到东汉,墓前设石人、列石兽、立石柱之风更是兴盛。
西汉 跃马石雕
《风俗通义》卷九《怪神•石贤七神》:「 “汝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
《水经注•洧水》记载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庚门表二石阙,夹封石兽于阙下。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论,凋毁殆尽”。
《水经注•易水》引范晔《汉书》:「 “中山简王焉之窆(音同「 “扁”,下葬的意思)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
宋代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八《汉赵相刘衡碑》云:「 “余尝亲至墓下观此碑,墓前有石兽,制作甚工。”
石柱主要起坟墓的标设作用。
《后汉书•中山简焉传》李贤注:「 “墓前于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北京石景山出土的汉幽州书佐秦君墓石柱,柱顶方石上便刻有「 “神道”二字。
墓碑
起源于下葬时用来牵引放下棺椁的丰碑。
《释名•释典艺》日:「 “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之头,显见之外,名其文,就谓之碑也。”
此后封演的《封氏闻见录》、孙宗鉴《东皋杂录》、李绰《尚书故实》、赵翼《陔余丛考》等书都有相同的记载。
至于碑刻的出现,则始于东汉初年。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说:「 “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碑碣,卒不可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