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役后,徐有贞提出南迁,于谦为何大骂提出南迁的要斩首呢?

如题所述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听从专权宦官王振的劝说下率20多万大军御驾亲征,迎战来犯的蒙古军。结果在土木堡,明军大败,20多万大军被消灭殆尽,朱祁镇还被俘虏。

朱祁镇

  消息传到北京,大明朝堂之上,群臣哗然,无不顿足捶胸,气愤非常。不过,他们可没有太多时间去追究土木堡之役战败的原因或责任,因为蒙古大军在也先的率领之下,将兵临北京,大明危矣。

  朝中群臣赶紧商量对策,意见有两个:1.于谦提出固守北京;2.徐有贞提出迁都南京。围绕着是否迁都,朝中群臣纷纷建言。于谦大喝:“提议南迁的,都应该斩杀。”从此朝廷正式决定固守北京。后来,在于谦的组织,大明在京师保卫战中取得胜利,击退蒙古军。当初建议南迁的徐有贞就尴尬了,从此成为群臣的笑柄。

朱祁镇

  事实上,明朝自迁都北京以来,到明朝灭亡,曾多次让敌军兵临北京城,包括蒙古、后金、李自成的大顺军等。每到此时,朝廷之上总有南迁的声音。明朝末年,李自成进军北京到兵临北京城,期间有几个月时间,南迁的声音络绎不绝。崇祯最终没有南迁,明朝灭亡,后人常常感慨,如果崇祯学习南宋,迁都南京,或许可以延续明朝国祚,甚至有机会东山再起。然而历史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评价通常是带有成王败寇的思维。崇祯决定固守北京,如果明朝挺过这一劫,明朝得以延续,那么固守北京就是正确的抉择,那些建议南迁的人就会被嘲笑。可惜,明朝亡了,那些当初建议南迁的人,后人就会认为他们有先见之明,是崇祯昏庸,错失了良机。

土木堡之役

  再回到土木堡之役,蒙古也先率军进犯北京,一路挟胜而来。于谦当时只是个兵部侍郎,虽官职不小,却也轮不到他来做主,毕竟王文、王直、胡濙等人官职都在他之上。然而站出来的却是于谦,当于谦喝退徐有贞,下定决心固守北京时,他肩上担的是整个大明的命运和大明的百姓。这责任太大了,偏偏又敌强我弱,一旦有一丁点闪失,于谦将留下千古骂名,难怪王文、王直、胡濙等人不敢站出来。

徐有贞主张南迁

  徐有贞是个投机分子,他当时任翰林院侍讲,这个是文职,从五品,职责是文史修撰等相关工作。以徐有贞的官职和权位来看,他是无权插手朝廷中事。只不过,明朝时是不会以言论罪,徐有贞只是提个建议,就算朝廷不采纳,也不会给徐有贞带来影响。反倒是如果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将飞黄腾达。显然徐有贞并不甘心当个小小的从五品官,才假托星象,提出南迁,为的就是博取前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从明朝朱元璋时期开始,就吸取了宋朝灭亡的教训,制定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国家政策,而南迁属于逃亡行为。
第2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他不赞成这样做,南迁就是放弃了他们的都城,就是逃亡的意思。
第3个回答  2020-11-18
南迁就代表了要放弃北方,于谦认为要死守北京不能放弃,为了让人不再有逃跑的想法,就要把想要南迁的人斩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