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哲学家康德一辈子没出过自己的小镇,眼界却这么开阔啊?

听说康德一辈子没有出过他的小镇,但是眼界却非常开阔,可是我们平时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许多人都为了长见识而到处旅行,为什么那些到处跑的人照样没什么学识呢?

康德不仅终生未离开葛底斯堡,而且终身未娶,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我不想说全人类,感觉有点假)。康德自己承认他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攫取欲,以至于他瞧不起那些在他眼中无知的人,但卢梭却改变了他的这种自负和偏执,使他意识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思辨为人类做些什么,那么自己也根本比不上那些用双手劳作的人们。
因此康德眼界开阔的先决条件是他有着开阔的心胸,不局限于一事一地,也不局限于自己的偏好,而愿意广泛地接受知识。但是,康德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常人无法坚持的,几乎全都通过阅读和思考,当然也有与友人的书信交流。但是,如果没有勤奋思索与敏锐的洞察力,读书也未必能使人智慧。
所以不管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谁有效,若没有时刻保持活跃的好奇心求知欲,没有不畏孤独勤奋思索的习惯,读再多的书,行再多的路也没有用。当然康德这种治学方法究竟有没有缺陷,我想也是有的,中国的传统学人还是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万卷书、万里路的命题,不是让后人去争论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而是告诉大家两者应有效结合。
至于康德,或许就是所谓的偏才,靠一部分极端的不足成就了另一部分的极限高峰,但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4
我对康德研究不多,不过,我知道康德确实是一生没有离开小镇(哥尼斯堡,城市的形成基本上和康德是同龄的),据说他书房也只有几百本书。但是一般人都认为他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大门,可以说康德之前,德国(普鲁士)没有知名的哲学家,康德之后,德国哲学家层出不穷。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也是没有太多实践经历,却写出了空前绝后的科幻小说若干,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还有科学预见性,都是再无来者。
我认为,康德这样的例子,就说明了间接经验的可贵,很多东西,不一定要眼见或者亲历,才能认识和总结。前人已经有的总结(书本或者影像资料)都是可以借鉴和吸收的。
另外,实践固然重要,理性的归纳和思辩同样重要,尤其是哲学领域。
在当代社会,学术越来越细化,信息增长远远超过上个世纪,像康德、凡尔纳那样的巨人越来越不可能出现了。
第2个回答  2010-12-14
知识跟智慧是两码事,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才者,德之师也,德者,才之帅也。这里你可以把德当作智慧,智慧是内敛的,由内而外,知识是外在的,先外再内。
读万卷书不代表智慧多,不代表眼界开阔,但有智慧的人可能知识不多,但眼界必然开阔,
想想释迦牟尼,他在菩提树下坐了77-49天,而大彻大悟,你说他四处跑了吗?
所以智慧可以从两条路寻得,一条,从经理中获得,一条,像佛陀那样从内在的直接醒悟而获得。
第3个回答  2010-12-27
旅游或者到过多地本来就和见识无关。见识是书本的知识,不是多看一个建筑多逛一个国家能增加的。
第4个回答  2010-12-14
所谓的“眼界开阔”并不是“肉眼”一定看到的多,相反,足不出户一样可以“知晓天下”,通过“博览群书”只是方法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