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惨败,丁汝昌自杀殉国,为何清政府十多年都不安葬他?

如题所述

在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很深的伤痕,由于此次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害,而且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在中国,对这场战争固然是痛心疾首,引以为耻。而国外,也对清军孱弱的战斗力惊讶不已,在这一片惊讶声中,有人却对清军中的一个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在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他是个真英雄。

得到这个评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北洋水师最高长官——丁汝昌。



之所以给丁汝昌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在整个甲午战争中,由于清政府长期的治军无方,日本军所到之处,基本都是一触即溃。唯有北洋水师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虽然后来也有投降的,但也是在胜算无望的时候。

敌人之所以给丁汝昌这样的评价,还在于他拒绝投降的时候,还给对手休书一封,以回答对方的劝降之意。在回书中,不仅有拒绝投降的意思,还为士兵和百姓请命,希望对手不要滥杀无辜,自己愿意一力承担所有过错,然后,丁汝昌吞服大量鸦片自尽。

这不是丁汝昌第一次自杀,就在不久前,靖远号中炮弹下沉的时候,丁汝昌已经是悲不自禁,欲与靖远号一起沉入海底,幸得部下执意相救,才没有死成。



从这两次自杀中,可以看出丁汝昌悲愤的心情。但丁汝昌自杀殉国之后,却被清政府追罪抄家,认为他要对此次惨败负主要责任,同时还禁止将丁汝昌下葬,导致他在外停棺十数年。

清朝为北洋水师也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李鸿章也为此倾注了心力,那个时候的北洋水师说是国家重器是不夸张的,可是,与敌人在黄海一个照面,就被击沉了五艘。回港休息的时候又触礁坏了一艘,这对丁汝昌都是很大的打击,及至后来日军占领山东,对刘公岛进行水陆包围,北洋水师就已经陷入绝境。

可是,对这样的结果,丁汝昌有责任吗,肯定有,可他的责任真的很小。远在甲午战争发生的三年前,丁汝昌在日本访问,就感觉到了两个国家舰队装备的差距,回来之后就向政府申请,增加炮舰与炮弹,但未获批准。



其实,北洋水师自成立之后,就没有增添一点装备,在黄海战役中,清军根本就没有像样的武器对抗日军,他们所用的炮弹是国内生产的劣质炮弹,要么根本就无法穿透敌舰,要么就是穿透了根本就没有爆炸。这就让北洋水师自始至终都没有打沉敌人一艘舰船,就是邓世昌抱着粉身碎舰的必死之心去撞沉吉野号,也终归没有达成目的。

正是清政府把北洋水师当成了唬人的摆设,才让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在黄海战役中成了有心挥剑,无力杀敌的炮灰。

再从战机上看,由于李鸿章一直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所以整个中方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进入战备状态。淮海战役是日本舰队在海上搜寻到北洋水师的,其准备程度的高下可想而知。可以说,在清军还没有摆好队形的时候,战斗就已经打响了。



而这一切罪责,都压到了丁汝昌身上,黄海战役之后,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荣誉,是在自己极力抗辩和李鸿章的力保之下,才没有立即坐牢,但要求的是,把这次战斗完了,到刑部报道,意思就是,丁汝昌从战场下来之后就是牢房。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丁汝昌依然恪尽职守,他感觉到陆地上的炮台守不住,失守之后反为敌方所用,就建议炸毁炮台但却为同事误会,再遭诬告。

丁汝昌就是在这样重重的罪责之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死之后,也没有得到解脱,他的棺椁被缠上了锁链,告诉世人丁汝昌是戴罪之身。他的亲人遭到流放,直到二十多年以后才平反,唯一没有遭到流放的是他的妻子,因为她已经吞金自尽了。



不要以为给丁汝昌至高评价的是什么好人,他其实是日本的一个政治文人,叫小笠原长生,是一个鼓吹军国主义的家伙,他不知道的是,丁汝昌至死都没有投降,日本和北洋水师后来签订的《威海降约》,是丁汝昌手下的军官,一个名叫牛昶昞的人盗用他的名义签订的。丁汝昌临死前,已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估计那纸降约没有盖章。

15年后,也就是1910年,丁汝昌的旧友袁世凯,在查访到甲午战争的真实情况后,极力为丁汝鸣冤叫屈。再加上此时的袁世凯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几乎是在他的逼迫下,清政府才承认当初确实错怪了丁汝昌,并厚葬了丁汝昌。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代志士,终于入土为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因为不敢啊,晚清政府害怕日本,无能的晚清政府,贪污导致甲午海战失败,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我现在是越说越气!
第2个回答  2021-03-11
因为清政府觉得这次战争的失败是因为他的责任,还在丁汝昌死后抄了他的家。明白的人都知道,这场战争不是个人就能够挽回的。
第3个回答  2021-03-11
因为光绪皇帝信了日本人的谣言,认为丁汝昌投降日本人才造成了甲午海战的失败,所以下令不安葬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