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秋冬的古诗?

如题所述

冬日田园杂兴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3
有朋友问:“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是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出自《晚春田园杂兴》的第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晚年退居农村之后,根据四时节气春夏秋冬创作的大型组诗,主要是记录乡村景色和农民生活,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虽然称为“四时”,实际上多了“晚春”一部,每部十二首。春天和晚春共写了二十四首,这自然是春景更让诗人流连,散发诗性的缘故。
范成大是南宋名臣,然后才是诗人。我们提起南宋诗人,自然就想起陆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挑南宋诗歌大梁的人。因为词牌的兴起,国家命运的中崩,让文人们切身体会到国家不幸的同时还对复国、北伐充满着希望,原本只把词牌当作调情消遣的大量文人加入到豪放词的创作中来,逐渐蚕食掉原本就孤高清冷的宋诗地位。
这种现象一直到南宋中后期,北伐恢复中原的希望逐渐渺茫甚至破灭,上层偏安一隅,文人创作逐渐回归,词牌进入清空一派,写诗的人又多了起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范成大和杨万里,与尤袤、陆游一起被称作南宋四大诗人。经历过陆游的苦苦支撑,杨、范二人算是为宋诗做了个漂亮的收尾。
杨万里的诚斋体,范成大的作品,都是脱胎于北宋黄庭坚、陈师道的“江西诗派”。诗从北宋初西昆体、太学体、香山体一路分流演变下来,到“江西诗派”几乎一统诗坛。虽然黄庭坚等人的诗歌意旨没有错,但创者有心,从者不如,到后来崇尚“无一字无出处”、“点铁成金”的要义也逐渐因为后学者的才能不济变成窠臼。
杨万里和范成大,是学以致用、自出机杼的高手。杨万里的作品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在打油诗、江湖体之上游刃有余,既接地气,又不低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范成大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明显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不过他在学习成长中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最终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派风格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南宋四大诗人,都是仕途中人,是对国家和朝廷都是相当有责任感的人,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诗歌不会走飘逸路线,而李商隐之脉,借文字技巧表达朦胧内涵的诗风,因为晦涩艰深在北宋诗文归正运动中就已经被批判,所以宋诗基本上走的都是字词平易,道理精深的路子。
在风格上像盛唐、中唐,但是唐诗讲情,宋诗讲理。
走到南宋末年,范、杨这些诗人发现讲理没什么用,干脆少讲了,借诗来抒发自己的小情感,因为情感真挚,同时又融合了机心、幽默,反而走出另外一条路来。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这两句单独来看,确实像有些朋友理解的那样,写的是忙乱热闹的茶商收茶场面。
但是我们读诗,一定要看上下文,作为组诗中的一首,甚至要看上下诗。
否则的话容易领悟出别的意境来,虽然无伤大雅,但是总还是要有个度。
毕竟读诗,最大限度地理解诗人算是一种相互的尊重。

四时田园杂兴晚春其三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我们说范成大的这组诗是七言绝句,并不是“七绝”是有原因的。虽然大部分遵守平仄格律,但是也偶有出律,这首便是如此。
看过我以前文章的朋友就会很疑惑,不是说格律诗中晚唐就已经完全成熟了吗,这种从“江西诗派”中成长出来的诗人,为什么会写出律的作品?
这正是“江西诗派”特色之一。黄庭坚等人学杜甫,不止学他的字字有出处,对杜甫的“拗律体”也是情有独钟,虽然后来证明这并不是一种能够大面积普及的格式,但是他们在寻路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尝试。同时经过了唐和北宋,平仄格律限制影响诗思发挥的问题已经逐渐出现,即使宋调完全上承唐音,也开始在用韵方面大规模简化,直接导致韵部减半的《平水韵》产生。
格律诗用韵的各种例外,如“孤雁出入群”、“葫芦韵”、“进退韵”、“辘轳韵”都是宋朝出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地对规则的放宽。
南宋出现这种出律的诗歌不是偶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试探,甚至是一种对格律诗规则的故意破坏——所谓“不破不立”,当然是在真情实感和清朗顺口的基础上。
这些规则突破虽然没能打破格律,但也取得了一定认可,为格律诗的创作松了一些绑。
顺便说一句,格律诗是近体诗,也是宋朝文人在整理唐诗的时候提出来的。唐时称格律诗为“今体诗”,到了宋代肯定不再合适,“近体诗”的名号才定下来直到今天。
这首诗的第三句是很明显的失替。“鸡飞过篱犬吠窦”,其他三句都是律体,同时遵守格律规则,唯独这句在平水韵下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仄仄”,从格律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突兀。
但是也有近似的例子。如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这种格式的出律是有拗救的,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中的第五字反平仄做出拗救。这是得到普遍承认的对句拗救,在格律诗专栏中有专门讲解。
范成大的第四句,“知有行商来买茶”,“平仄平平平仄平”,三五字的平仄也是相反,是不是通过类似于陆游句的方法来做出拗救,我们不能确定。但是这种格式的出律,至少是不普遍,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
所以,只能把它看作古体诗。
私以为范成大、陆游、杨万里他们实际上是在对格律做出突破,但是这种突破并不成功,相似情况多一点的我们认为是拗救,相似情况少的就只能认为是出律了。
其实这没什么关系,只是个划分标准而已,诗好不好不看标准,要看内容。
这个时期的诗字面上来理解并不难。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起句写景,不仅是动态的,还暗藏了玄机。为什么蝴蝶能双双入菜花?因为没人,安静。第二句作出解释,带入情感,逐渐表露心态。晚春快入夏了,白天变得好长,又没有客人来访,所以才能欣赏到这么自然的美景(蝴蝶入菜花)。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忽然鸡飞过篱笆,狗在门洞边上叫了起来。窦,孔,洞。为什么呢?肯定是有生人来了,打破了这片宁静。有什么人才会上门呢?定是那些收春茶的茶商。行商,走脚贩子。
这首诗就是这么一个场景的描写,后两句写可见的热闹,其实范成大写的是农村生活少人光顾的宁静,是一种安逸、散淡的状态。
坐看蝴蝶纷飞,忽然间被鸡飞狗跳打乱,充满生活气息,但重点是在大部分时间“日长无客”的状态。
诗人这种喜欢安静农村生活,但是也不反感淳朴的小热闹心态就凸显出来。
为什么这里说他写的是“安静”呢?这是“鸟鸣山更幽”的反衬。
咱们也不能瞎说,再看看他组诗中的其他作品。我们不看远了,只看他的上一首和下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晚春其二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
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四时田园杂兴晚春其四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这里面连个人都没有,更没有那种鸡飞狗跳的热闹场面。
写闹,其实是为了写静,这是一种文学手法
第2个回答  2022-03-13
四时田园杂兴秋冬的古诗?春去秋来春去秋来梅花雪我觉得二十四节气这个歌单应该还蛮符合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浅吟低唱,活出真实的人生。

范仲淹《岳阳楼记》逢低买,逢高卖,逢穷买,逢富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五毒俱全又怎样,潇洒自在随心而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梦想而疲惫,即是幸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到现在仍念念不忘黄四娘家花满蹊一年又一年黄金甲未卜先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在于心中的纯粹。

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但是现在会永远珍惜缘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左手青春,右手自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第一次回答问题,我太紧张了。

——————————————————————————最近一次发现这句话是想对自己说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小城市生活也挺好的。
第3个回答  2021-02-2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 宋·范成大 ]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第4个回答  2022-03-13
您好我为您解答!四时田园杂兴全部古诗四时田园杂兴题意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共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首晚春田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