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能否让孩子感受到?

如题所述

曾经看到一条很温馨的故事:
一位货车司机给自己女儿准备了一份非常特别的生日礼物。
在女儿4周岁生日时,他用气球和彩灯装饰,将整个车厢都改造成了“生日房”,给女儿准备惊喜。
小姑娘被爸爸抱到车上时,兴奋地蹦蹦跳跳,幸福的样子感染了很多网友。
让孩子感到被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虽多,却很少去表达爱。
1.
你的爱,能否让孩子感受到?
如果问:你的孩子知道你爱他吗?
相信很多父母想当然地以为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把问题丢给孩子,孩子可能会回答:
“我觉得我爸爸/妈妈没有那么爱我。”
孩子有这样的感受,并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小孩子对爱的理解很直观的,过于深沉的爱并不能让他们理解。
一位二胎妈妈留言:
大宝哭着跟我说:“我讨厌妹妹,你总是陪着她不陪我?家里自从有了妹妹,你都不喜欢我了……跟我在一块,开口就是学习和作业!”
她听完心里酸酸的。
她慢慢意识到,她爱大宝的方式似乎并没有被孩子察觉到。她本以为,大宝已经二年级了,已经不再需要自己无时无刻地陪他玩耍,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学习上。
结果造成的错觉就是:
“你喜欢妹妹不喜欢我!”
“你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我!”
孩子对爱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直白,你的陪伴少了、鼓励少了,他就会觉得父母的爱变少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把血缘羁绊当成是爱,他们也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来证明自己的爱。
他们甚至认为,血浓于水的亲情,彼此之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表达,孩子总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结果让很多孩子产生了父母不爱自己的错觉。
2.
你的爱,是否用错了语言?
不得不承认,父母爱孩子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把爱传达得很成功。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都用错了语言。
有的父母明明是关心孩子,说出来的却是尖酸刻薄的话,比如,明明担心孩子着凉,说出来的则是:“冻死你活该!我说的话你就是不听!”
孩子渴望从父母那获得理解和爱,最后得到的往往是批评和打击。
这样的表达,孩子怎么能感受到爱?
还有的父母的爱让孩子充满压力,他们强调付出,强调牺牲,对孩子未来充满期待,这样的爱过于沉重。他们也会以爱为名,对孩子忽视、控制、打压、占有。这样的爱多少有些伤人。
孩子无法从父母的教育中获得积极的感受,他不由自主地认为父母嫌弃他、不爱他。
我们很少能通过恰当的语言把爱传达给他们,因为用错了语言,在我们身边有多少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要么剑拔弩张,要么无话可说。
3.
爱需要表达,爱需要行动
纪录片《幼儿园》中有过一段简短的采访,令我印象深刻。
记者问小朋友:“听没听过妈妈说我爱你?”孩子一脸漠然地说:“没有。”
记者随后提问另外一个孩子:“你想对谁说我爱你?”
孩子回答:“我不好意思说,因为那个恶心”。
在孩子们的回答里,可以看到他们普遍对爱的认知不足,“爱”被孩子认为是一种肉麻、恶心的表达。
孩子有这样的感受,源于父母对爱的难以启齿。
爱的表达,是需要练习的。
从小在缺乏表达爱的环境下成长,孩子也就无法学会如何表达爱,以至于他们长大成人后与父母的关系,也总是很生硬。
对孩子表达爱,远远比你想象中重得多。
有人常说,爱不是靠嘴上说说而已。
实际上,爱需要行动,也需要表达,这种表达有很多种形式。
作家林清玄曾经在文中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装着从遥远的地方市场打包回来的肉羹。
原来,爸爸发现那家肉羹非常美味,他很想让家人尝尝,他说:“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呀!”
在那个时代,打包饭菜是很困难的事,爸爸费劲专门买了一个铁锅才把肉羹带回家。一家人围坐一起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还有着余温的肉羹,内心满满的幸福。
林清玄感叹道:“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
“光是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没有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
孩子能感受到你所表达的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PART
4.
对孩子的爱,该如何表达?
爱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应该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被父母深深爱着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觉得被爱呢?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们在表达和接受爱时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
身体的接触:这是父母最先也是最容易使用的爱语,比如:多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睡前一个简单的晚安吻,这些简单的肢体接触能给孩子备受呵护的感觉,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肯定的言辞:每个孩子都需要赞美和鼓励,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欣赏。话语是很有力量的。亲切和挚爱的话、赞美和鼓励的话以及所有能给予正面引导的话都是在说:“我在乎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