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生者该不该救?

如题所述

我认为非常不值得!
近日,安徽亳州,消防员陈建军在营救一跳楼女子时不幸从4楼坠落受伤,后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昨日上午,陈建军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安徽亳州举行,陈建军的亲友、战友和各界群众怀着沉重的心情,来送英雄最后一程。

陈建军父母辛苦卖了十年油条,刚在县城为他买了一套房子,有村民介绍,13年前,母亲带着妹妹给在上初中的他送饭时遭遇车祸,年幼的妹妹不幸夭折,父母两遭丧子之痛,命运仿佛从没有眷顾过这个努力生活的家庭。
英雄已逝,网友们在悲痛的同时,不禁埋怨自杀女子:跳楼就跳楼,不要拉着消防员,由此展开了“轻生者该不该救”的讨论,有人说为了救自杀的人牺牲,太不值得了,还有网友认为自杀的人就应该选个没人的地方,不要殃及无辜。
2019年12月,一名31岁的男子李某,在重庆一座公寓跳楼自杀,砸到了两名高中艺考女生,三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轻生者的纵身一跳,把两个花季少女的未来彻底砸碎,两个家庭从此陷入深深的绝望。

而陈建军的牺牲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两次遭遇丧子之痛的父母又该如何面对接下去的生活?为路人的飞来横祸,为消防员的牺牲,网友们发出“轻生者不该救”的声音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
但是在轻生者中,大部分属于情绪性自杀,在遭遇一些负面事件后,出现悲观、狂躁等情绪后无限放大,做出冲动的行为。
如果放任轻生者不管,那将和鲁迅笔下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一样,麻木无情,看客冷漠。挽救自杀者,是我们作为人对生命的尊重,阻止当众自杀,也能切断将会引发的社会影响和相关问题,不让其他人模仿跟随。
该不该为了救人而牺牲的问题,早在40年前就被讨论过。1982年7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为救1名掏粪老农,献出了自己年仅24岁的年轻生命,张华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用社会精英的生命置换一个掏粪老农的生命,值不值得?

生命不是算术题,道德感更不能用数字衡量,用一条生命拯救另外一条生命,是生而为人最高尚的壮举。无论是陈建军还是张华,亦或是那些有名不能说的缉毒警察,他们都背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电影《救火英雄》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救的不是火,是人,是生命,我很清楚指令,也明白做消防员,不该一命换一命,我们只是希望能救一个是一个。
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职业,就是消防员。新中国成立以来,超过600名中国消防员在战斗中牺牲,牺牲消防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2003年衡阳大火、2015年天津爆炸,单次事故牺牲的消防员就高达数十至上百人。
除了在战斗中牺牲,消防员日常的训练也存在着危险。8年前,只有21岁的朱铭骏在演练中从2米高的双杠上摔下,全身瘫痪,于是他开始用游戏逃避现实,和网络的接触,让他收到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他开始考取心理咨询师证,帮助其他绝望的人,如今朱铭骏还成为了B站的游戏UP主,在平台和其他UP主的帮助下,他收到了世界上第一张电竞护理床。

无论是救援中牺牲还是日常训练受伤,仍有不少消防员退役后不舍得退居一线,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和群众联系紧密的职业。曾是消防战士的陈羽退伍后选择去送外卖,疫情中,他帮医院运送各种防护物资,为物资的运输“开路”,奔波在抗疫一线,他觉得骑手和消防员的职责有点像,都能在一线去服务老百姓。
近年来,公众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到消防员逆行的身影上,这是对消防员个人生命的关注与尊重,但是尊重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心疼,而是应该思考如何确保每一个消防员在完成出警任务后安全回归,思索“如何更专业地救援”,而不是只在伤亡发生后抒发哀痛。
谷雨数据显示,在1980年至2008年全国发生的161起消防员伤亡案例中,火灾扑救是造成消防员牺牲人数最多的类型,占比达64.52%,其次就是抢险救援,为17.97%,火灾扑救次数与牺牲的消防员人数大致呈正相关。而美国的消防在2004年到2012年中的接警次数逐年增长,消防员伤亡数量却逐步减少。
2012年到2017年(不包括2015年)中国消防员的致死原因中,爆炸和窒息是两大致死原因,排在第三的原因是砸,即与设备、建筑物倒塌等外界因素相关。可见我国目前存在灭火客观危险性、安全保障技术、避险训练不足等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在消防人员编制、安全保障、薪酬待遇、学习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重视,职业化改革道路阻且长,需要各方协同努力。我们尊重英雄,崇拜英雄,但我们更希望每一个英雄都能在完成任务后平安归来。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的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