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如下:

《古人谈读书》其一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人谈读书》其二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其一翻译:天资聪明且又好学的人,从来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且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原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那就是不知道,这样才能算真正的智慧。学习时默默地记住每日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而不知道疲倦。

《古人谈读书》其二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古人谈读书的道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22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第2个回答  2023-04-22
古人谈读书的原文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段话:
大贤与其子游于河之阳,遇见颜回,问焉曰:“子游何以学?”子游曰:“学礼乐。”颜回曰:“丘也闻诸夫子:圣人不学而无术,无学而无巧。夫子何学也?”子游曰:“富者足以为尊,行之则致权,言之则获信,困而不失其所,则不害矣。”颜回曰:“子为说齐道,奚必学焉?且夫子游之言善,未必其行善;且以长幼之序,称富贵之名,非礼也。”子游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颜回愕然曰:“弟子游之言何足以过君子之口乎?”
其中的“夫子何学也?”被后人引申为“读书为何?”或“学习为何?”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大意是:
庄子的故事中,子游学礼乐,颜回反问他:“圣人不学而无术,无学而无巧。夫子何学也?”子游回答道:“富者足以为尊,行之则致权,言之则获信,困而不失其所,则不害矣。”颜回则指出子游的回答并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甚至还不符合礼仪,子游则表示“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这段话被引申为关于读书学习的讨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