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礼仪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那是在上古时期,伏羲和女娲成婚时,并没有人给他们当作结婚的证人,于是,伏羲和女娲以天地为证,这才有了婚姻与人类的繁衍。所以,后人结婚都要拜天拜地,具有表示这门婚事是"天作之"合,并有天地为证,因而也将得到天地护佑的多重意义。

其实周公所订"六礼"中,并无拜堂一节,一般认为这是北朝后才兴起的礼仪,发轫于北方少数民族,然后经汉族吸收演变而来。唐代贞元年间的吏部郎中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近世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自士庶,莫本不皆然。

可知拜堂之俗在唐代已十分流行。拜堂的仪式是在喜堂正面放一张供奉天地诸神的"天地桌",桌上除置有天地牌位、祖先神座、彩印神、龙凤花烛等之外,还有盛满粮食的米斗,斗中插有弓、箭、尺、秤等物,俗称"三媒六证",表示这门婚姻男女相配,合礼合法。天地桌后面和喜堂两边,都挂着亲友送贺的喜幢贺联和各种吉祥画儿,又有太师椅两把,准备给男方的父母接受拜礼时坐的。

吉时一到,燃香点烛,奏乐鸣爆竹,乐止,司仪引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站定,随掌礼人喊令声开始跪拜。

拜堂的口令因地而异,有的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有的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因为拜天地时已经将拜祖先包含在内了。

此外,也有许多地方把拜天地安排在庭院中,或是新人拜天地时背对花烛面向庭院,对空而拜,庭院无遮无盖,上有天,下有地,可谓名副其实的拜天拜地了。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在堂屋门前要有对联一副,加横批。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等图案。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后面"金墙"上贴"天地君亲师位"6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

这6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字无别意,但要写成繁体的"师",其中一撇不写。

新房的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门上贴大红双喜字,新房正中悬彩灯,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窗户两边贴对联,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的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的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

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退到堂屋休息一会儿,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

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奏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