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教授,却因饥饿50岁就离世,他为何宁愿饿死也不买美国面粉?

如题所述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朱自清·ã€ŠèƒŒå½±ã€‹

民国时期的文人,大家总是喜欢关注最有名的那几个,比如鲁迅、比如老舍、比如胡适,却很少看见关于朱自清的文章;如果不是因为"橘子树"的梗近些年在网上大火,或许关注到朱自清先生的人还会更少。

有位伟人曾在几十年前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是一个最为纯粹的文人,在他身上文人气节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有的不仅仅是《背影》跟《荷塘月色》,还有"宁死不屈"。

江浙多世家,出生在江浙地区的朱自清就来自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氛围熏陶,作为长子的朱自清不仅要去新式学堂读书,在放学后更是还要继续进行古文跟诗词的学习,父亲朱鸿钧还会在每天晚上亲自替他修改文章,自幼被文气浸染的朱自清越发地钟灵毓秀。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但他考入北大之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前夕,新民主主义的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点亮,清、北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在那个特殊时期一直都是奋战在第一线的。

受到环境影响的朱自清觉醒了民族之魂,他取《楚辞 ·åœå±…》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句,将"自清"作为了新的名字,表达自己保持清白,绝对不同流合污的坚定理念,并开始活跃在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中,成为了代表人物之一。

1925年清华国文系成立,朱自清被聘为教授,从此开启了教书育人之路。朱先生上课认真而严谨,可听他的课却能获得很多收获,他总是能够随口就引用出很多他人见解,知识储备量非常丰富。

在很多人看来他是枯燥且不懂变通的,但正是这份不懂变通给了他最坚定的信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北以及南开大学一同迁至云南合并为西南联大,朱自清毅然跟随前往,担任联合中文系主任一职。当时联大的条件特别艰苦,朱自清想要御寒都只能去买赶马人穿的披毡来勉强应对。

抗战结束后朱自清随学校回到北京,但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在长期奔波劳碌之下亏损十分严重,而且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堂堂清华教授竟然会因为吃不饱饭导致营养不良,一个成年男子连80斤的体重都不到。

1948年,胜利的曙光将要划破黑暗前夕,原本的钱币迅速贬值,一包烟都要几万块,朱自清的工资连粮食都买不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面粉"横空出世,像一个外表艳丽的苹果,内里却包裹着剧毒。

美国发放了一种配购证,凭借这种配购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美国的"便宜面粉"。

日军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还未愈合,美国却开始了对日本的大力扶持,同时一边嘲讽我们一边用零散的面粉来收买人心,这怎么能忍?这个时候朱自清已经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以及饮食不规律患上了胃癌,但他强撑着身体宁死不愿领美国面粉,还跟身边的一些教授一起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8年,年仅50岁的朱自清因饥饿导致胃穿孔去世,临终遗言还在叮嘱家人千万不要买这种"美国面粉"。

朱自清用他自己的一生身体力行的诠释了究竟何为气节:"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

参考资料:《北京历史人物传》、《大师巨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9
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美国人的面粉是肮脏的,所以他宁愿饿死也不接受。
第2个回答  2020-10-18
因为他有一颗中国心,他有民族的情怀,与舍身就义的英雄气魄,这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第3个回答  2020-10-18
因为他比较爱国,他觉得中国的粮食才是最好的。
第4个回答  2020-10-17
因为这关乎着一个人的气节,也关乎着他的一个尊严,他作为一个清华教授,对气节这种东西是非常在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