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迁都是否是正确?又为何会迁都?

如题所述

"乃建行省于云、燕,以图中原,遂自燕南攻遂城及蠡州诸城,拔之。"公元一二一四年,金国放弃了中都,把都城迁到了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当年,他们大军南下,酿成了令赵宋蒙羞的"靖康之变"。赵构又南迁,恢复宋朝,史称南宋,金国当年"搜山检海捉赵构",壮志凌云。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金国此举无异于步宋朝的后尘。其实不然,金国迁都的确算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
1.过分轻敌,终究自食苦果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旁人认为金国迁都是愚蠢行为,自是很有道理。因为宣布迁都以后,蒙军接着就控制了河北。同时,女真人的老家,东北地区也全部脱离了金国的管辖。还有黄河水患,百姓们一看王朝气数已尽,所以兴起了红袄军起义。但是谁也没长前后眼,金国当时如果不迁都,则充满着变数,可能很快灭亡。
1.来势汹汹,只得以退为进
金宣宗曾评价蒙古军队称"虏鞑难成事矣,自不必多忧。"的确,这些来自蒙兀高原的部落联军,曾经臣服于金国。而且,他们的人数很少,也并未组织过什么大规模的战役。可这就是他们的可怕之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野狐岭之战,大败金军,差点让金国门户大开。到了公元一二一三年,蒙古的军队已经遍布在山西、大同还有河北各处。拿下金中都,对他们而言,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所以,金宣宗十分害怕,次年就宣布了迁都的命令。当时徒单镒等人极力劝阻,告诉金宣宗如果撤退必将导致人心涣散,而且也永远的切断了和关外老家的联系。可是,对于完颜珣而言,此时南迁才是保命的唯一方法。如果还留在中都,只能等待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因为,金国的军队分散在各地,还要对付南宋,同时还有西北的西夏。金国就处于一个南北夹击的状态,根本应付不过来。而且,他前期的外交政策,失误很频繁。首先,他与自己曾经轻视的成吉思汗达成和解;其次,又和西夏断绝了外交关系;再次,不断的对南宋发动战争。
2.缓兵之计,欲求拖延灭亡时间
后人认为金国迁都是荒唐的决定,主要还是因为此举触怒了蒙古,同时也让百姓失去了对王朝的信心。可是,蒙古愤怒,正是因为金国想要脱离他们的控制。这恰恰说明,金宣宗的这个决定有些正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帝国倾颓,他无能为力,只得暂求保命。就像一个人如果落到了水里,有人去救他,他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死死的抓住救他的那个人。如果不迁都,对金国而言,将时刻的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而到了汴京以后,怎么说距离蒙金交战的前线还是有些距离。不管是人还是王朝,大都会希望暂时的延缓自己的死亡时间。金宣宗和他的金国也是如此,如果停留在中都,那么与他们有世仇的蒙古方面,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攻城之战。只要首都一旦陷落,皇帝一旦被俘,这个国家立马就四分五裂。像赵构那种,算是结果非常好的了。金宣宗知道自己的军队实岁缺力有限,他不敢去冒险和蒙古殊死一搏。毕竟,人家受的是伤,而他丢的是命。即使能够获得胜利,那也是惨胜。
"宣宗当金源末运,虽乏拨乱反正之材,而有励精图治之志。"金宣宗此人和元顺帝类似,都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态,可是都缺乏那个能力,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就迁都一事而言,金宣宗的做法的确是很符合他的性格。就像当时铁木真撤军,宣宗接着送了一个公主还带了一堆嫁妆,他求的是破财免灾,求的是暂时的安全。但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相较而言,迁都的确是能够为积重难返的金国续一下命。
1.留得王朝在,不怕没柴烧
金国人在靖康之变以后,经历了长时间的耕耘,已经由一个游牧部落彻底的转变为了农耕民族。而他的猛安谋克制度,早已行将就木,手下的军队面对强大的蒙古,根本没有招架之力。金宣宗对此,是十分清楚的。否则,也不能屡次被铁木真以少胜多的打败。而那时候的金国,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中原地区,可以说尽在金手。所以,金宣宗决定还是不和蒙古军队硬碰硬。虽然迁都动摇了军心、民心,但对当时的金宣宗而言确实是唯一的选择。当然,他如果和后来的明朝对抗瓦剌一样,也无不可。但是金宣宗饥吵的帐下,不一定有于谦那样的英雄人物。他不敢冒险,也不敢和人决一死战。他害怕,自己的中都成了一座孤城。如果那样,祖辈传下来的基业,将要毁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倒不如忍辱负重地进行南迁。他手下不乏忠义之士,人家看到了南迁的危机,金宣宗也看到了。不过君臣都没有想出合适的应对之策,所以才选择了迁都,这个下下策。
2.水平一般,导致好心办坏事
"宣宗下诏,封九名地方豪强为公爵,并称"九公"。九公皆兼宣抚使,阶银青荣禄大夫,赐号"宣力忠臣"。金宣宗迁都以后,河北和山东地界涌现出来了很多"义军"。他们扛着反金抗蒙的旗号,持续的兴风作浪。而完颜珣此人治国理政的能力,的确是稍逊一筹。他没有选择调兵北上,而是册封了九个地方军阀头目。为这些人加官进爵,给予高官厚禄。把保卫汴京北大门的责任,完全地交给了这些散兵游勇和唯利是图的军阀。金宣宗已经忘记了当年的金兀术为何能够长驱直入汴京城,就是因为汴京根本无险可守。而那些所谓的"九公"们,手下的实力还不如金国的军队,也没有对金宣宗的忠心。人家只不过是想捞一杯战乱的羹罢了。所以,北方的战事愈发吃紧,而且那些红巾军,也是越剿越多。对于九公而言,他们自是希望越乱越好。一旦战争停止,那么自己的地位不保,也无法再去捞油水。所以,金宣宗迁都汴京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把拱卫京师北大门的责任交给外人,完全就是他自己的能力问题。这才导致后人一直诟病金宣宗迁都。
后人对金宣宗南迁以后的作为,很是失望。他本可以学着勾践卧薪尝胆,积极的筹备兵力,以待收复旧土。这也是他当初南迁时,为了让大臣同意所说的妥协之话。然而,他并没有做到。
1.割肉补疮,奈何"骚操作"接踵而至
《金史》"安贞尝曰:"三世为将,道家所忌。"金宣宗到了汴京以后,不是想着和南宋搞好关系,反倒是整日琢磨着怎么把在河北吃的亏找补回来。因此,他派出自己并不信任的仆散安贞,去攻打南宋。可那时候的南宋已经今非昔比,翅膀也硬了,相反,是金国比当年疲软很多。在与南宋的交锋中,输多胜少。金宣宗一怒之下,把大将仆散安贞给斩杀了。如此一来,朝中的文臣武将看清了自己的这个无能的皇帝,也对他颇有忌惮。他的这个行为,激怒了南宋,导致南宋选择与蒙古联手,一起对抗金国。对于金宣宗而言,一个蒙古,就把金国打的四散奔逃,再加上南宋,肯定是招架不住的。金宣宗在他快去世的那两年,起用了很多之前不信任的将官,抗蒙之战,出现转机,奈何已经无力回天。
2.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金国迁都汴京是因为河北地区大都已经沦落,再持续坚持下去用处不大。而且,很有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打入城中。但汴京身处中原腹地,很是繁华,完全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如果金宣宗痛定思痛的重振朝政,是很有可能崛起的。毕竟,蒙古军队当时占领的地方都是贫瘠之地而且人数较少,金国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可宣宗偏偏去招惹同样有着世仇的南宋,赵宋方面本来就想趁机打金国,这更给了人家以话柄。腹背受敌,让金国十分难堪。如果单单从迁都来看的话,是很正确的决定。毕竟,继续留在中都很有可能灰飞烟灭。错就错在,金宣宗此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当然,如果他有的话,也不至于让蒙古占领了河北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