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昆曲的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河北梆子,初名“直隶梆子”,后改今名。它的唱腔高亢激昂、刚劲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等板式。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它的唱腔朴实、激越、刚健,有头板、二板、安板、起板、拨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种板式。
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转,以板腔为主,分越调与管调两个系统。
平调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县一带,也称“武安平调”。它的唱腔属板腔体,结构较完整,旋律优美,长于抒情。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
北京曲剧是解放后在单弦等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剧种。它的曲调种类很多,生动活泼,并且念字清楚,易于表现现代生活。
二人台是内蒙西部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并广泛流传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一带。它的音乐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采用的曲调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它民间艺术和借鉴其它地方戏曲的长处,融合提炼,于1959年诞生的。它的唱腔音乐,包括“柳调”和 “咳调”两大类,各有一套曲牌。
晋剧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
蒲剧因其发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蒲州梆子”。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它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调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
上党梆子,也叫“ 晋东南梆子”、“上党宫调”,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它的表演,无论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犷、古朴的艺术特色。
秦腔是西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生长起来的。它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鄂剧也叫“曲子”、“迷胡子”是西北人民喜爱的戏油形式之一。它的曲牌非常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
碗碗腔,原为流行于陕西省东部一带的皮影戏。它的唱腔有头回南路、二回南路、东路腔.紧板,滚板、扬句子、花花腔、西厢调等。
陇剧是建国后在陇东道情的音乐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轻剧种。它的音乐旋律开阔、优美,节奏自由明快。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它的主要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个流派。
越调,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
河南曲剧,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民歌,俗曲。
吕剧过去称为“上装洋琴”或“洋琴戏”,是在山东琴书(坐腔洋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剧种。它的唱腔较为简单,朴实,平易近人。
柳子戏,又称“弦子戏”,是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它的曲调曲折委婉、优美动听,有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四种。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戏曲调丰富,共有一百多种,如“评词”,“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它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
汉剧,旧名“楚调”,也称“汉调”。它的唱腔高亢、激昂,主要板式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