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姓高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呢?

如题所述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是指用国家权力,强行命令下面的臣民为对当代的君主不能直接称呼其名,而要改用其它的方法来称呼,所谓的“讳”就是指那个不能直称的名字。一般的规定是对于已死君主,七世以内者必须避讳,七世以上者,可以不避讳。

在我国古代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第一种改字法,第二种空字法,第三种缺笔法。题目中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下面来分别说一下这三种方法。

第一种:改字法

所谓“改字”就是对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其它的字来代替,这种方法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使用了。由于“改字”法的盛行,我们经常会在古籍中看到一些人名、人姓或官名、地名等被认为的改变了,这也对我们阅读古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比如在《三国志》中,作者为了避讳司马懿的讳,把并州刺史张懿改为了张壹。之后东晋时期,为了避讳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把王昭君改成了“王明君”,在汉代广为流传的《昭君》曲也因此变成了《明君》曲。

不止是朝中大臣,民间百姓要避讳,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也要避讳,我们熟悉的嫦娥就是由于避讳才出现的,在《淮南子》中嫦娥的名字原本是叫“姮娥”的,《史通》里面也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但是到了宋朝,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原本的“姮娥”被改成了嫦娥,并一直流传至今。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魔白居易,曾做过江州司马,并写下过著名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司马”与前朝的司马并不一样,白居易的这个“司马”原本应该叫做“治中”,后来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才改为了司马。

第二种:空字法

空字法,顾名思义,就是将要避讳的字直接不写,或者不读,也有的地方用“某”来代替。《史记》中“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这里面的“子某”其实就是汉景帝刘启。

在《宋书》中,对刘家的帝王大多都是用讳字代替,比如“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镇西将军”,实际这里的“讳”代表的就是晋文帝刘义龙。

在唐太宗之前,“户部尚书”一直都是被叫做“民部尚书”的,唐太宗登基后,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才改为“户部尚书”。

第三种:缺笔法

缺笔法,就是对所避讳的字最后一笔不写,这种方法起源于唐代,但是在唐高宗的时候规定了不许随意缺笔。不过在宋代这种缺笔法却又流行了起来。现在翻看宋代的书籍,还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缺笔字,应该都是为了避讳才这样写的。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三种避讳方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必须要用那一种,所以在明代为了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人们可以选择这三种中的任意一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0
明朝姓高的如何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呢?

在中国古代社会,禁忌是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必须注意。 比如考科举的时候,不能用皇帝的名字。 你的文章没有文采也没关系。 但是,如果犯了禁忌,无论文章多么精彩,都会不及格。 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为了避开世民,三省六部的民部改为省部,清朝继续灭亡。

因为必须避开皇帝的名字,所以会很不方便。 例如,汉光武帝名刘秀,当时的秀才变成了茂才。 茂才毕竟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所以在后来的科举中成为了秀才。 秀啊,民啊,邦啊,这些字很常见。 如果写字和文章都不能用这些字,会让人们感到不便。 而且皇帝的兄弟很多,一个人当上了皇帝,他的兄弟都必须改名。 例如,胤禛,也就是雍正,当上皇帝后他的兄弟都将胤禛变成了允。

为了解决皇帝的禁忌问题,这两个朝代也绞尽脑汁想了方法

因此,考虑到大众的心情,也有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而伤脑筋的王朝。

首先宋开国皇帝的兄弟受其苦,我们都知道。 宋朝由赵匡胤黄骅精心创立。 赵匡胤有两个兄弟。 赵匡义和赵匡美、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他的兄弟改名了。 赵光义和赵光美、赵匡胤的儿子继位的话,他的兄弟不会改名,但是赵光义当上了皇帝。

皇族有很大的不便。 不能说是民众。 宋朝的皇帝对民众还是很友好的。 于是,成为皇帝后,皇帝改名了。 

当然宋太宗用的名字分别是赵匡义——赵光义——赵炅。 然后,尽量找不常用的字,遵守这个规则直到最后。 这也让人感受到宋皇帝的用心。

毕竟改名很麻烦,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了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用生僻的字。

朱元璋虽然不是文化人,但是是个讲究的人。 他严格规定了自己子孙的名字。 他首先给自己的每个儿子做了代表,每个代表加20个字,形成了五言诗一样的体系。 另外,他返回名字的第三个字符,规定了偏侧五行的顺序。 从朱元璋的孙子开始,平生之间除了继承世代表中央的字外,还利用五行偏旁部首创造了第三个字。 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五行序列从儿子开始,朱元璋的儿子名叫二字,朱标、朱棣、朱薮、朱杞等是五行中属于树的字。

第2个回答  2020-12-02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避讳改姓的,但并不多见,明时的避讳制度并没有避讳改姓的规定。

避讳,是我国比较特有的一种现象。始于秦汉,兴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则达到了巅峰。

避讳,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在行为上的一种具体体现,而皇权的一步步集中,让避讳制度也愈发的严格起来。

首先,避讳都避些什么呢?帝王、长官、圣贤、长辈。

比如,始皇帝统一六国以后,因为父亲叫“子楚”,所以秦朝对于“楚国”的记载都改成了“荆国”,自己叫“政”,所以“正月(当时的写法就是政月)”被改称“端月”,始皇帝开了个头儿,剩下的就是后来人的发挥了。

大家熟悉的嫦娥,其实原名叫“姮娥”,因为要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才被改成了嫦娥。

比如中央六部中的“户部”,以前叫“民部”,自从李世民之后才被改称户部,后来的各个朝代都没有再改回去。

本来马桶的古称叫“虎子”。但是李世民的爷爷叫李虎,这“虎子”、“虎子”的叫,以为是叫他爷爷的小名呢,于是“虎子”被改成了“马子”,然后又被成了“马桶”,所以我记得多年前,一帮被香港电影毒害的小青年搂着女朋友给大家介绍“这是我马子”,现在想想是不是挺搞笑的。

北宋的赵匡胤当了皇帝,避“匡”,于是弟弟赵匡义、赵匡美被改成了赵光义、赵光美,赵光义当了皇帝,于是赵光美又改成了“赵廷美”。俩哥哥相继当皇帝,赵廷美换了仨身份证。

不过这事情还没完,在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后,因为自己叫胤禛,所以赵匡胤的名字被改成了“赵匡允”,没办法“县官不如现管”啊!

不过,要说真正因为避讳的而改姓的确实非常的少见,比如东汉的学者严子陵,本姓庄,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姓严。

到了明朝,虽然避讳的制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因避讳改姓的却并不多见,本来仁宗皇帝朱高炽就比较宽厚,所以高姓没有因为他的名字而改姓,也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3个回答  2020-12-29
明朝姓高的不会因姓而避明仁宗朱高炽的名讳,只会在起名时,不与皇室成员的名字相同。因为,名字是个人所独有的,皇帝的名字有着尊崇权,需要避名讳;姓是共有的,同姓之间,拥有同一个姓,为众,不需要避名讳。
第4个回答  2020-12-29
明朝姓高的是不用避讳朱高炽的名讳,毕竟皇帝们也没有这么严苛,不准别人用自己名字里的字,除了猪不能叫猪之外,一切照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