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帮清朝打稳江山的是明军,这么说有哪些依据?

如题所述

1644年清军正式入关,此时,清军总人马不到18万,分为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

其中,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中就占有汉人4800户,这些汉人很多都与满人通婚,康熙的母亲就有汉人血统,康熙是满汉蒙三个种族的混血儿。

到了1645年,多尔衮任命的9个总兵中全部都是汉人,其中包括普通汉人3名,旗人汉人6名。

另外,在1646年清廷任命的8个巡抚总,3个是普通汉人,5名的汉军旗人。毫不夸张地说,清军在推翻明朝,建立统一政权的道路上,汉人军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高时,汉人军队高达80万,而真正的满人军队不到20万。而这些汉人兵,多数都是明朝末年投降过来的。

但这些人的下场,却令人叹息!

·为何说是汉人帮清军稳定了江山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的道理大家都懂。清军入关后,他们一路打,一路分兵,真正进入中原的极少,而真正为满人打下江山的却是汉人。

20万不到的原始八旗军中,本身就有好几万的汉八旗。但真正为清军出力的最多的,却是我们听到最少的一支军队,那就是绿营军。

绿营军的

最开始是明朝投降到清军中的人,他们被改编到清军中,组成了令吴三桂、郑成功,以及后来准格尔部闻风丧胆的绿营军。

在皇太极时期,这位部落首领发现,他们打江山容易,守江山却很难。

八旗军的优势是弓马骑射,是野外作战。但他们又不想学成吉思汗,只做一个抢一把就走的土匪。

如果每打下一个地方都守军,那么八旗那点人很快就会被分光。

这时,汉人将军中有两位叫祖大寿和刘武元的上报朝廷,为清朝制定了重要的军事八字方针。

这两位将军都曾经是明朝的将领,他们给满人提供的战略方针:“得一省必镇定一省”。换成今天的话就是:每打下来一个地方,就要固守一个地方。而固守就要建立军区,这些军区必须招募汉人。

为什么要招汉人?因为只招满人根本不够用。而且,汉人的工资更低,也更好管理。

皇太极采用的了这个战略布局,也因此一举突破了先前清军到了就降,清军走了就反的尴尬局面。

就这样,到了顺治年间,全国建立了18个省,54个汉军为主力的绿营军镇系统。正是这些军镇,才令清朝稳定了下来。

·为何说汉人兵才是打仗的主力

有人说了,尽管绿营军很多,但真正打江山的还是八旗军。说这话的人根本就没读过清朝的兵志,也不懂八旗兵自顺治后的状态。

八旗军虽然开始能征善战,但那都是在顺治之前,具体体现在广阔的东北战场上。

到了顺治之后,这些兵在抢夺了无数的金钱美女之后,个个都成了老爷。

一个穷当兵的通过掠夺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和女人之后,他们在战场上更担心的是死亡。

而且,顺治时期的地盘才多大?真正的抵抗势力在黄河之南的地区。到了这里,山水居多,八旗军的优势根本就显现不出来了。

顺治十六年,将郑成功在南京城下打得溃散而逃的正是绿营军。

因这次损失太大,郑成功家族再也没有了反攻大陆的能力。打败郑氏家族不仅是清朝军事上的大胜利,在政治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时,反清复明的主力就是郑成功。这支部队都被绿营军打散了,其他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团体更失去了信心。

这一仗,标志着清军在中原地区正式站稳了脚。

到了康熙平三藩时期,八旗军就已经彻底堕落了。

当主帅周培公要求八旗军去切断吴三桂的水路粮道时,八旗兵不是抱怨风浪太大,就是说船不行,反正就是不去,搞得周培公也很无奈。

即便周培公帮康熙打下了半壁江山,周培公的下场如何?

到最后功劳全是满人将领的,错误全是周培公的。

无奈之下,周培公便派出不被满人看好的绿营军去攻打。这一次,绿营军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战略任务,从此之后还成了南征北战的主力。

毫不夸张地说,真正帮康熙平定江南,打败三藩和郑成功的是汉人将军和汉人兵,而不是八旗军队。

到了雍正年间,西北连年战事。

这时无论是十四阿哥允禵,大将军年羹尧,以及后来的延信和岳钟琪,他们手下的十几万军队几乎都是绿营军,而八旗兵不到1万。

正是这些人帮大清国平定了准格尔和罗布藏丹僧,稳定了西藏,保住了大清西北的门户。但这四位将军,无论满人还是汉人,只因他们手里的兵力太多,多到了黄河以北的军事力量都不足以和他们抗衡的地步,所以,他们的下场都很惨。

到了乾隆52年的台湾林爽文起义时期,100个绿营兵里仅仅有不到1名八旗兵。

即便到了后来的太平天国时期,真正对汉人作战的主力依然是绿营兵。

综上来看,是汉人的绿营兵帮满人打下了江山,并坐稳了江山。而在下一篇文章,我会给大将讲述绿营兵的悲惨下场,以及另一种再次挽救了大清江山的汉人军队——勇兵。

当你气愤汉人为什么要去为满人出力卖命时,你不妨研究一下朱元璋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