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后来对中国远征军走野人山作出检讨了吗?

如题所述

没有

杜聿明选择走野人山是出于无奈,他不想犯老蒋的忌讳。虽然在军事上损失惨重,但在政治上得到了老蒋的信任。孙立人虽技高一筹,得到了一时的荣誉。但撤到台湾后被蒋软禁,靠卖玫瑰花维持生计,“将军玫瑰”说的就是他。蒋家父子两代都软禁了孙立人。直至李80岁才解除软禁。

这确实是杜聿明的失误,相比之下孙立人计高一筹,率部到了印度与英军会和,部队伤亡较少,杜聿明部则伤亡过半。因为他坚持要把队伍带回祖国。没做出什么公开的检讨。

野人山之战:

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经一个多月英勇奋战,在保卫同古、仁安羌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部署不当,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西线战况虽因仁安羌战斗得以扭转,然东线日军第56师团却击破远征军第6军防线,迅速直插盟军后方,致盟军全线动摇,4月底,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5月1日进占曼德勒。中英军队被迫向印度和中国境内撤退。

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新38师先是接下英第1军防线,掩护已丧失战力的英军撤退,后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向北撤回云南。孙立人又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以至于新38师以1师之力阻击日军的18师团,33师团,55师团共3个师团的艰难局面。

5月9日,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不听,反而令部队抛弃战车火炮等重武器,及汽车辎重,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过分地要求新38师继续殿后,阻击日军,等第5军入野人山后尾随跟进。

由于野人山极为荒凉,无水无粮,此举无异让远征军自投绝路,孙立人便断然拒绝杜的命令,但为大局计决定先完成阻击任务,掩护第5军全部进入野人山后,再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

孙立人指挥新38师主力在温藻阻击日军两日到5月10日后,任务完成,即以112团殿后,师直属队和114团先向北撤向卡萨的113团,113团从9日起已与日军56师团迂回过来的部队激战于卡萨。孙带114团走到半路,得知殿后的112团在温藻被围,未能摆脱日军,而卡萨113团虽仍在与日军激战中但地形有利未被包围故有能力自行摆脱日军。

孙立人即电令113团从卡萨向西自行撤向印度,自率师直和114团调头向南,出敌意料,和112团里应外合击溃日军的一个步坦联合快速部队,救出112团,向西撤向印度。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

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佬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1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

在野人山中杜率之第5军大部队却在野人山迅速陷入困境,粮尽弹绝,军心涣散,疾病流行,病死饿死大量官兵,倘若一个人因发高热而昏迷不醒,在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刷下,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以至沿途尸骨遍野,前后相继,惨绝人寰,3万5千多人只剩3千多人,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团长柳树人、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等牺牲殉国。

最后只剩半条命的杜聿明还是率军直属队和廖耀湘新22师撤到印度,另跟随第5军后入野人山的66军第28师5千人因前面第5军已将树皮草根芭蕉叶等都吃完,处境更惨,最后只剩百余人活命。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h1野人山< h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1
站在国军将领和中国人身份上,杜聿明不去印度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进入野人山也是绝对错误的。上帝视觉的现在看,当时杜聿明不该抛弃辎重,而是集结全力与日军硬碰硬,从而突破撤入云南,这在当时的兵力和装备看,理论上是完全可以的,至少伤亡绝对不会如同野人山般那么惨。
孙立人,保全了部队,是个好将军,但是大局意识不如杜聿明,有充当英军走狗的嫌疑,杜聿明后来总被英国人针对也是因为杜聿明从不对英国人低声下气,始终保持中国将领的尊严。
第2个回答  2020-09-02
该做检讨的是孙立人,远征军10个师收到撤回国的命令。其他9个师都按命令从不同的4条路线撤退。就孙立人的队伍违抗军令撤往印度,大家都知道撤印度是最好走的,日军不设防。可都服从命令,就他违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