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精神是指什么?

如题所述

北大精神:民族与个人的双重意义

北大的诞生就是很血腥的,戊戌变法的其他成果都被废除了,只留下了京师大学堂。所以,北大从一开始就仿佛禀有一种使命,它是中国近代社会阵痛的产物,是一种转型的象征——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这种转型是很痛苦的,用鲁迅的话讲,挪一张桌子都要流血。北大的诞生,同一个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会冲向前线,在和平时期会默默反省,在转折的时期会出现呐喊,在正义的力量被压制的时期就会有人拍案而起。比如五四运动,一方面是新文化,一方面是救亡。前面是学生,背后是陈独秀、胡适等人发动的新文化运动,和老一套的封建的东西决裂。近代中国那种痛苦的命运,对北大精神的塑造很有关系。

谈北大有一种沉重感,根源就在于北大精神。现在是精神危机时期,精神危机是一百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出现的一个全新问题。我们在物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精神支柱快要没有了。实利主义、功利主义、追求表面文章,成了这个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人们都在追逐物质的东西,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北大精神在这个时期就有了它特殊的含义。社会上关于北大一个小小的事情都会被炒得很厉害,为什么?因为北大是一面镜子。北大精神有一种召唤性的力量,进入北大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责任,秉承了这个精神,就会有所追求。象牙塔中总要保留一些精神的东西,年轻人总要有一些激情和梦想,否则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种损失。社会上有许多庸俗的东西,即使是在大学校园里也有,因为大学校园也是社会。而且现代社会的腐蚀能力很强,很难完全保持距离。这时就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清高的力量,能够让我们说“不”,让我们和庸俗的生活拉开距离。贪生怕死是人之生物本性,但是精神的力量就是能让人舍生取义。

总是把北大与精神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北大精神中,一个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的苦难相联系的爱国精神;一个是做人的精神。一个人一辈子不年轻一回是一种损失,一个社会没有一群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种损失。大学不一定要和社会拉平,我们应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情结。

从长远来说,从一个民族来说,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柱。北大就应该提供这样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要致力于建设,不仅需要工科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需要对社会有构想的人。大学是一个社会理想的孕育场所,大学提供了一个承认精神自由合法性的场所。如果没有了精神,北大将不再是北大,和一所普通的高等专科学校没什么区别,无非是训练一个人找到好工作的职业训练所。只为了找工作其实是不一定要上大学的,上大学就是为了让人的精神更高贵,让人对人生、对世界有更宽广的理解。现在,有很多大学生的家境比较贫寒,想尽快工作可以理解,但一定要记住,我们有更高的追求。如果你将来成了决策者,在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候,在大学受到的教育就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你是要把古建筑拆掉还是恢复原貌?是要修一条笔直的马路还是适应生态环境修一条弯曲的路?是把路灯修得高大明亮还是追求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这都取决于现在的教育。今日社会中的实利主义和浮躁作风,就是因为现在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一代人,是在唯唯诺诺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生活的时候只知道先把肚子吃饱,要先让烟囱冒烟,要每个人都当螺丝钉,要每个工厂都按流水线运行起来。他们的精神不会说“不”。社会上不断树立道德楷模,恰恰就说明没有了道德。所以我们今天讲北大精神依然沉重,我们的民族依然危难——精神危难。我们不仅自己要做高尚的人,还要为民族精神的复苏贡献力量。这就是北大精神——关乎社会的民族精神,关乎自己高贵追求的个人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0
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
《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指人的意识。
《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精力体气。
《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纨 协理。”
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世说新语·言语》“ 周仆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风采神韵。
第2个回答  2019-03-10
我相信当人们称自己为精神时,他们基本上发出三件事:第一,他们相信世界上的东西比眼睛看到的更多,也就是说,不仅仅是物质。其次,他们试图关注他们的内心生活,他们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希望获得某种自我认识。第三,他们重视以下美德: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和开诚布公。在基督教神学的背景下,“灵性”一词的起源在于拉丁名词spiritualitas,它源于希腊名词pneuma,意思是精神。有趣的是,原始语境中的“精神”并不是“物质”或“物质”的反面,而是“肉体”,或者不属于上帝的一切。因此,在其原始的基督教意义上,一个“属灵的人”,只不过是上帝之灵所住的人。尽管如此,在我采访过的千禧一代中,“灵性”通常与“物质性”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它表达了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但我们无法察觉或衡量。许多传统上认为的宗教关注的是涉及我们最基本问题的人类经验领域 - 意义,目的和价值问题。但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北大西洋国家的许多人已经发展出自我理解为世俗或现代的自我。对许多人来说,宗教似乎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它似乎过时了,或者与对世界的科学理解(或者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相矛盾。然而,尽管有这种转变,意义,目的和价值的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对于我的许多研究参与者而言,科学无法充分回答生活中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什么是美?我应该如何与自然世界联系?我应该为谁(或者什么)做出我的生命?为什么只是?什么是正义?虽然科学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但答案很少会激励我的参与者,就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对于许多人来说,科学的答案根本不足以帮助他们在体验生活时过上自己的生活。因此,当人们谈论灵性时,他们通常会引用一些意义框架,使他们能够理解那些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和信徒都能做并且经常做出认为是精神上的事情。为了得到科学唯物主义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们不必相信上帝。对于许多千禧一代来说,向内看是一种道德的努力。对他们来说是属灵的意味着寻求更好地理解一个人的内心生活,以便在世界上更明智地行事。对于许多人来说,变得更加沉思或意识到他们的内心生活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反应性较低,危害较小且更加真实的方式与他人互动。因此,有一些与灵性有关的美德:同情和开放。这些美德自然源于灵性所固有的内省,因为它们最终需要高水平的自我认知。也就是说,了解我们为什么持有我们所做的信念,知道我们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行事,最重要的是,我们相互依赖的知识。
第3个回答  2019-07-19

精神依靠性又称心理依靠性,是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心满意足的愉快感觉,因而需要定期地或连续地使用它以保持那种舒适感或者为了避免不舒服。

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靠性。精神依靠性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激动感、舒适感、超脱敏、稳态感),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的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精神依靠性与成瘾同义。

扩展资料:

精神依靠与躯体依靠性:

精神依靠性是指患者对药物在精神意识上的渴求,以获得服药后的特殊快感,精神依靠的产生与药物种类和个性特点有关。

躯体依靠性是指反复使用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化或生理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一旦停止使用,即会出现阶段综合征的症状,轻者全身不适,重者出现抽搐,可危及生命。

精神依靠产生原因:

容易引起精神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的药物有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巴比妥类、乙醇(酒精)、苯丙胺、大麻等。也有些药物只引起精神依赖性而不引起躯体依赖,如尼古丁(烟草)。

第4个回答  2019-03-10
精神是指人的精神壮态,如果没有病的人,精力很充足,不管说话,做事都。。很有精力,很有力如果人是生了病,那就没有力,还要打湖乱说,不想哈任何事情,总是心中不顺心烦恼,恶心,这都是在精神上病,所以要要找心理医生,才有办法。追问

人的精神状态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