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佛教与道家哲学的十大区别

  

  1.宇宙观

  宇宙观是关于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观点,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宇宙论是缘起说。即佛教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故此缘起论否定创世说。

  《道德经》的宇宙论是创世说。即宇宙万物为道所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世界观是性空说。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不断变化幻灭,故而没有自性,或曰实我,即没有实在的自体。

  《道德经》的世界观是本源说。即认为世间事务固然变化无常,但都是由本质和内在规律所主宰,故而运动变化有规律可循,并对其未来可以预测。如《道德经》十六章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负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根”,就是本质和内在规律,“命”,就是由规律所主导的事务运动发展的轨迹(即命运),“常”就是未来的结果。不能预测未来结果而行动,就会“凶”。

  3.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的人生观认为,人生是在此岸世界,而此岸世界是苦的,并认为存在一个快乐的彼岸世界。佛教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我们自度度人,到彼岸世界。佛教还有苦集灭道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和解脱之道

  《道德经》的人生观认为,认为人崇高,伟大的。即“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基于此,《道德经》认为人世间是非常美好的,即“天下神器”

  4.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佛教哲学对于“此岸世界是苦的”这样的人生观,建立了“苦集灭道”(即四圣谛)的人生哲学,即论述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道德经》对于人崇高伟大的人生哲学,建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即按照人性的根本规律来发展人,即返朴归真,顺其自然。统治阶级要按照这样原则,不能有为,即“为者败之”,而要无为,即“为无为则无不治”。

  5.生命观----对生命的解释

  生命观是对于生物体生命的来源和发展的解释,是人生观的基础。

  佛教哲学的生命观是十二因缘,即生命是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哲学用十二因缘来解释人生苦的原因。

  《道德经》的生命观是创世观。即道创造了生命,并赋予生命以“一”。即“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而“一”是“道纪”,即“道”的代理人,用此解释人生尊贵,崇高,伟大。

  6.认识论

  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也是任何哲学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等等。

  《道德经》的认识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经认为,道的代理“一”,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即人身上的“一”和“道”紧密的链接在一切的,并驾驭着世界,而且能知道世界的过去和未来。

  7.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宇宙万物之间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逻辑分析的基础。

  佛教哲学强调因果报应。即有什么因,就得到什么果。

  《道德经》强调规律的决定作用。即结果是由规律决定的,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有顺应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将不得好死,即“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提出“知其荣,守其辱”、“知其黑,守其白”的思想,即明知对的是什么,但故意按照错的去做,反而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反而更符合规律。

  8.人生修炼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基于十二因缘,提出八正道的解脱方法,据此演变出戒定慧的无漏学、六度,以及因果报应等思想。

  《道德经》基于创世说,提出“修炼宇宙大道”的修行方法。并专门在《道经》部分论述修炼的四重境界即具体方法。

  9.人生修炼的结果

  佛教哲学认为人生修炼的结果是觉悟,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即成佛,往生极乐世界。

  《道德经》认为人生修炼的结果是“得一”,即与道相连。此时的生命状态是“珞珞如石”,即非常朴素、平凡。

  10.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哲学学说在政治领域的专门应用。

  佛教哲学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生命的本质——空性(心性),追求的个人解脱和众生解脱,即自度度人。因此,度人是佛教的政治哲学。但由于佛教包含厌 1 世思想,佛教地区多数都很贫穷落后。

  《道德经》关注的焦点是宇宙这一巨复杂系统的本质——道(即宇宙根本规律),并据此专门论述“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政治哲学,并且是一门专业、系统的政治哲学。由于“为无为”的哲学非常重视对未来的预测和超前掌控,所以极为有效。中国历史上以道家思想治国的朝代都是盛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2
第2个回答  2020-02-02
道教本身没有什么用,宣扬升天享福。佛教教人明因识果,求出轮回,得涅槃寂静。
第3个回答  2020-02-02
道教和佛教中华文化传说源远流长,不同点:一个是道教一个是佛教;道教信仰神仙,三清教主,修仙得道,佛教信仰佛菩萨,信佛修佛成佛。共同点都是劝人向善即与人为善,众善奉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