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区别

如今许多中学生越来越喜欢洋节日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了解有的甚至只知道端午中秋春节这些节日
到底洋节日有什么优点让中学生们如此喜爱
它和中国传统节日又有什么差别呢

1、节日不同

中国节,指中国民间相传的纪念日、欢庆日和被中国承认的国际通用节日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寒食节(农历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西方节日(Western festivals)指西方国家一年中的节日。包括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情人节、美国独立日、愚人节以及母亲节等。

2、文化不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往往来源于农业文明,常与祭祖、敬神和驱鬼相关;

而西方节庆文化中的元素则相对来说较为轻松、自由和快乐,与同伴尽情欢乐的氛围也颇具吸引力,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将其引入到传统的节庆活动中。七夕节给心上人送玫瑰花、买巧克力,已经成为华人青年宣泄情感、表达爱意的一种时尚方式。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

扩展资料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走出国门,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大力传播、推动下,向世界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西方人也开始了解起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元素的迷人之处,并将其融合到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去。

中西方节庆文化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着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这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两者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却并非“井水不犯河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海外网-中西节庆文化融合渐入佳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9

洋节现在在中国是越来越流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洋节比较崇尚自由、浪漫,深受现代学生的喜爱。而中国传统的节日由于比较传统,一些学生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上一代人以至古人的节日,已经追不上时代,所以日渐被学生们忽视了,不过现在政府也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做出了放假的规定,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将会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1]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8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有特定的内容,比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过节时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节,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久而久之有的已变成一种固定的应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甚至许多的内容带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高兴之外并不轻松。

洋节,即使是传统的也只不过是家人团聚,而现在被商业开发后,基本上就是轻松消费、热闹玩耍。到了中国,由于并不受到年长者的重视,年轻人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加之商家的炒作,自然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看,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让百姓感受到异域的文化,多一个娱乐消遣的机会。

引进一些外来的节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能多些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

各大商场里已经充满了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小礼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鲜、刺激、有趣应该是年轻人爱过洋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实不管洋节土节,都包含有家人团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节,不是多一份快乐吗,只可惜,内地不像香港,过洋节不放假。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延续下来的,很难说哪些是我们原始的文化、原始的节日,就像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国外先进的技术、文明,拒绝学习外民族语言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一些节日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找个多吃一顿的理由和借口,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必认真。喜欢这个节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约上几个友人,共同享受这个浪漫的节日,如果不喜欢尽可以在家休息。

有节就过啊,图个开心。节日虽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凡是节日都有个特别的意味,过节就过个意味。

圣诞节只是诸多“洋节日”在中国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洋节就不一样了,每年的洋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吃饭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

排斥与跟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交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兴味索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长辈在一起。洋节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难以被年龄较大的人接受,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龄集中’的机会,因此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第3个回答  2015-07-02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要过洋人的节日吗?

洋人的情人节,愚人节,光棍节,万圣节,圣旦节等等一系列的节日却让中国人忙个不停。

洋人的情人节2月14日,然而在13日那天甚至更早一些中国人就忙着准备礼物,到了节日那天更是到处都是玫瑰花的海洋。为此那天的花比365天中任何一天的花贵!然而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各大垃圾桶里的死花让人心痛。

而中国的情人节农历7月初7有一大部分人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日子,更不用说准备礼物。甚至连一朵花都没看到。为什么中国的情人节与外国的情人节差那多呢?

外为的愚人节,更让中国的男女老少发动所有的脑筋来利用手机等各种现在通讯工具欺骗自已的亲朋好友,
想想若是在平日被人欺骗了,你会不会生气,由其是被最信任的人欺骗了。而在愚人节这天,你也可能中是笑笑而已。。。。。

光棍节,更不晓得跟中国人有什么关系。节日那天到处叫着:“脱光”想不明白难道叫几句“脱光”就能找到你一生的爱人吗?更有人把那首“光棍歌”拿出来。好像真的是光棍就光荣一样。。。。。。。。。。。

万圣节,是什么节日,我到现在都没有搞名白 ,是相当于中国的鬼节吗?为什么中国的鬼节没几个人记得呢,没有哪个娱乐场所会挂着黑白轻纱,开着惨绿的灯来制造吓人的氛围呢?为什么中国的鬼节没有人会带着面具出现在自个家里或娱乐场所给别人带来快乐呢?

圣旦节,在我们身边的街头,各个地方都有看到,在网上,网友见面都会说圣旦快乐,一些商店或其它地方甚至一些人家里都会摆着一棵棵绿色的树,上面挂满让人头晕目眩的饰品。还有人花重金买来跟真人一般大小的圣旦老人。各大卖场甚至普通人家里的墙上都贴上或画上花花绿绿的圣旦老人。不亚于中国的新年。。。。。。。。

感问中国的兄弟姐妹们:
你们可有在端午节那天买个棕子吃了,可有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家里的老人孩子?
可想起在n年前那个投江的屈原?我想大多数人不会想起端午节跟屈原有什么联系。有没有想过远在家乡的父母拿着艾草干吗?

你们可在植树节那天种过一棵树,你在那天可因为过节的原因没有踩过草地,可有跟孩子们讲那天是什么节日吗?
你们可以清明节那天祭个先人的坟墓?你可为逝去的长辈们祝福过?我想有人甚至没想起那天是什么日子。

你们可在重阳节那天登高远望过?可见过茱萸花长什么样,你可知道为什么要茱萸?你可打个电话给远方的亲人吗。。。。。。。。。。。。。。。。。

为什么中国人不记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更不知道在节日里打过电话问候千里之外的老人及孩子呢?
为什么中国人不记得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把外国人的节日牢牢记在心里?你可千万不要告诉身边的人,因为你是按阳历过的,不记得今天是农历什么日子?

有人指责那些想把中国的代表物龙换成别的,而没有想到自已整天活在西方人的氛围中?

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不过西方人的节日,为什么就不能记住所有中国的节日呢?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你可能知道圣旦节是耶酥的生日或死日,你却不知道中国的各个节日代表什么意思,与你的生活中的什么事情有关?
第4个回答  2008-08-04
人们对过不过“洋节”的议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说过洋节丢掉了中国人的传统,忘记了民族的习俗,崇尚洋气,将来民族的东西都会给丢尽了。甚至很有些人对过洋节看不顺眼。有些媒体也跟着呼吁,以至于在“情人节”时呼吁把农历的七月七定为中国的情人节等等。

民族的东西不该丢,传统的东西不该忘,这是没有问题的,人人都不应该予以忽视。可是,洋节与中国节其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却是需要我们加以区分和引起注意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因此也无不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欢乐。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至于给上级、给权势者拜年,那则是封建等级制的一种体现,而近年来则更多地体现出其腐败的特征:为了以前或日后有用于我,去上级或权势者那里“联络感情”、送贿礼。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

洋节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步走向开放,特别是青年人,更是希望无拘无束地生活,无拘无束地快乐。洋节正好适应了这个心理,给了这样的机会。同龄人大家聚在一起,无拘无束地疯狂,自由自在地发泄情绪,身心感到无比地爽利、兴奋和快乐。而在中国节里,一般都是同老人一起过,就很难做到这些,因此很多年轻人感到过中国节不过瘾。

有人说国内过圣诞节的人多了是因为信奉基督教的人多了所致。其实这倒不是,真正喜欢过圣诞节去狂欢的多数是年轻人,而他们中信奉什么宗教的情况是很少的,并没有什么宗教的羁绊。他们图的是全身心的放松和尽情的发泄,同龄人的欢乐相聚,同宗教并没有关系。

有人建议,将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其实是难以实行的。且不说这样的民俗节日不是靠政府强行规定的,单就其文化底蕴,就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因为它的来源是一个悲剧故事,有情人难成眷属,牛郎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年才相会一次,相会中充满着泪水与辛酸。它的故事里人性被压抑了,美好的夫妻团圆被人为地破坏了。每当说起这个故事,人们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和叹息。试问,有哪个青年人愿意有这样的悲剧爱情,有这样长久分割的情人?你怎么让他们接受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情人节?

在过洋节或中国节上,还有一点思考,就是应当逐渐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改变以家庭为载体的束缚,吸取洋节的集体参与性、互动性和狂欢性,走出封闭,减去拘束,让人人都能快乐地发泄,形成众人的共同狂欢。这样,传统节日才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关于有人担心过了洋节就会忘了中国节的问题,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不会的。喜欢过洋节的人也同样喜欢过中国节,没有几个中国人过了洋节就拒绝中国节的。不需要杞人忧天,这就是我的结论。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