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助推自动驾驶进入快车道 腾讯等科技企业加大投入

如题所述

2020年,“新基建”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截止到3月1日,全国有13个省市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涉及新基建总投资金额约为34万亿。包括5G基建、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七大板块,涵盖了交通出行、工业生产、民生保障、通信等方方面面。

新基建七大领域

自动驾驶进入快车道

与传统“铁公基”相比,“新基建”带有浓重的产业互联网基因,强调运用许多已经存在的尖端科技、技术去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是一个“并入式”的发展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众多科技企业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为“新基建”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以 “新基建”七大板块之一的人工智能为例,自动驾驶集成了人工智能几乎所有技术类型,可以说是AI技术的皇冠。其发展应用涉及到从底层硬件到AI技术和平台等多个方面,包括芯片、传感器、计算机视觉、云平台、大数据服务等技术板块,涵盖环境感知、决策、高精地图与定位、车联网V2X、决策控制、测试与验证等复杂细分产业链。

腾讯自动驾驶汽车路试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从能源、交通、信息这三大领域推动。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大带宽、低延时的5G通信网络普及、以及智慧化的道路建设,自动驾驶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科技企业加大自动驾驶领域技术投入

过去几年,为实现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以腾讯为代表的众多科技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为自动驾驶迎接“新基建”时代储备了充足的技术资本。

1、高精度地图覆盖全国高速、快速路

以高精度地图为例,它能为车辆提供精准的车辆位置信息和丰富的道路元素数据信息,帮助汽车预知路面复杂信息,如坡度、曲率、航向等,对于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来说,高精度地图是必要条件。

我国拥有高精度地图生产资质的企业屈指可数,腾讯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腾讯高精度地图团队已经完成了对全国重点城市快速路、高速路的高精度地图采集和数据生产,基于高精度地图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也开始了道路测试。

2、自动驾驶仿真技术落地应用

测试与验证,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一大难点。绝对安全是人类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业普遍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110亿英里的测试数据来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优化。这需要100辆汽车,以40km/h的速度,昼夜不停跑上500多年,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为了积累足够的测试数据,使用模拟仿真平台提升测试效率成为了行业的普遍选择。腾讯也利用强大的游戏引擎、工业级车辆动力学模型、三维重建等技术打造了自动驾驶模拟仿真系统TAD Sim。

上海博园路仿真效果对比

通过高精度、可扩展的模拟仿真技术,腾讯自动驾驶模拟仿真平台可以依据具体需求构建出一个无限趋近真实世界的场景,不仅可以满足不断迭代的测试需求,还可以提高自动驾驶研发效率。在场景型云仿真之外,腾讯还打造了虚拟城市型云仿真,让自动驾驶车辆在虚拟环境中持续的运行,并支持大规模并行加速,提升测试效率,满足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验证需求。

目前,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中心等自动驾驶测试验证机构,也在采用腾讯模拟仿真平台来探索测试验证的创新应用。

3、顺应时代 布局5G-V2X

V2X,是自动驾驶走向落地的另外一项关键技术,其中V代表车辆,X代表任何与车交互信息的对象,当前X主要包含车、人、交通路侧基础设施和网络。该项技术的作用在于打通车、路、人的闭环,实现车辆与外界的实时信息交互,以最大限度弥补单车智能的不足,保证自动驾驶汽车在极其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也能安全行驶。

V2X技术需要依赖5G带来的大宽带、低延时信息交互。在“新基建”中,5G建设也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被列为重中之重。

在5G-V2X的运用方面,腾讯未来网络实验室在2019年5月,正式发布了5G车路协同开源平台,聚焦于基于边缘计算的车路协同领域,着力于解决终端设备普及率低、没有主流软件触达用户、道路设备缺乏有效连接、道路信息碎片化等行业痛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快速落地。

结语:

一方面,新基建热潮给科技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科技企业的创新探索也为新基建发力提供了基础。可以说,以腾讯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储备了大量的尖端技术,在“新基建”的助推、普及下,可以助力自动驾驶行业玩家实现快速发展,推动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

今后,伴随着“新基建”的全面铺开,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下游都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代表的智慧交通系统的构建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一、新基建的立意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或者 “新基建”,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相对概念。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因此也被称之为“铁公基”,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相对于传统基建,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天无疑受到更多瞩目。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深入融合,数据正呈指数型增长,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数字经济,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如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工业互联网支撑;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车联网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水电气服务、综合管廊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需要城市物联网的支撑等等。于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应运而生。

  2018 年 12 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由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新名词,开始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

  依据国家发改委日前召开的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实际上,我国重点发展的各大新兴产业,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企业上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均需要以 5G 作为产业支撑;而 5G 本身的上下游产业链也非常广泛,甚至直接延伸到了消费领域。

  5G网络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延迟低、节能和支持大规模组网的特点。5G 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重大变革点,是当前 “新基建” 的领衔领域,此前 5G 也已经被高层定调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管是从未来承接的产业规模,还是对新兴产业所起的技术作用来看,5G 都是最值得期待的。

  二、建筑产业对5G技术的展望

  以建筑产业为例。建筑业信息化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迫在眉睫。BIM技术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产业链创新应用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进而推动了BIM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中国建筑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而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完美结合更是对建筑产业转型、建筑业重新塑性,创新发展新模式带来无限机遇。BIM+装配式+EPC建造模式也将引领建筑业走向更高、更快、更好的建造新世界,并成为新增长点并为创新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更大空间。

  随着新基建大力推进和发展,建筑业高新技术岗位和人才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建筑产业的BIM应用工程师、装配式工程师岗位将成为新基建时代的香饽饽。

  从当前发展的新兴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VR/AR等来看,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每一项都依托于5G技术高传输速率、低延迟的特点,因而可以说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制造和5G息息相关。建筑业作为年产值逾20万亿的庞大产业,可以预见其同样对5G技术具有极大的需求,主要运用在以下未来场景中:

  智慧建造

  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业务战略,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智慧工地

  在5G时代,将会实现对工地的远程自动化操控,通过5G网络对工程机械设备的远程操控,切实解决工程机械领域人员安全难以保障、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全产业链互联网平台

  有别于当前各自为战的建筑互联网电商平台,5G技术的应用将会打通建筑产业的各个环节,使得目前相互孤立的建材产业、工程机械、劳务派遣与项目施工的各方面整合成一体。

  三、“新基建”创造新动能

  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基建”将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对投资和运营模式的要求更高,覆盖面更广,参与主体也更多,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也更明显。

  与此同时,“新基建”的管理涉及市政、交通、安全、环境、信息化等多个部门,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必将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改变。

  可以预判,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不仅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新商业模式,还将拉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新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与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支撑。这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支撑新型服务业和新经济、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迎接更大挑战至关重要。

  在选择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方向上,应体现国家意志,顶层设计、统筹布局。既要补短板、“还旧账”,又要加快以5G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既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投资到成长性更好、效率更高、产业带动效应更大、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解决当下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又要为国家未来发展打基础,更多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立稳潮头,在未来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2020 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爆发吗?

  进入到 2020 年,“新基建” 前所未有地进入到高层的布局之中。

  以时间点来看:

  1 月 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 月 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 月 2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 月 23 日,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一连串的会议,极大地强调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也极大地丰富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内涵——其中,在 3 月 4 日的会议中,高层首次在 “新基建” 中提及数据中心,尽管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1 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 3 月 1 日,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河南、重庆等在内的 13 个省市区发布了 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包括 10326 个项目,其中 8 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 33.83 万亿元——其中,基建投资是各地投资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区基建计划投资额甚至占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图自《21 世纪经济报道》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