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意思是: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选段: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文章主旨:

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

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学一首示子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6
意思是: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第3个回答  2020-05-26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第4个回答  2021-02-27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