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福山的八景有什么?

如题所述

福山八景,最早见于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福山县志》,分别是之罘朝日、仙峰夜月、磁山瀑布、烟台海市、长堤新柳、古寺奇泉、峆 烟云、石门春波。

    自金刘豫设福山县以来,历代沿革,烟台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则是近代才出现的,并在最初也是由福山县管理,福山县域基本涵盖了今日烟台市区,因此其“福山八景”也就代表了烟台市区八景。“福山八景”见诸于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编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福山县志》,它们分别是:之(芝)罘朝日、仙峰夜月、磁山瀑布、烟台海市、长堤新柳、古寺奇泉、峆山卢烟云、石门春波,并在县志卷首绘有图画。后代方志中也多有记述,虽偶有差别,但大体一致。如在此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福山县志》,以及民国七年(1918)所修《福山县志稿》中,所列“福山八景”与康熙朝《福山县志》除个别字词外,几乎完全相同。

“福山八景”的名称出现后,立即成为当地文人墨客词赋歌咏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他们的词赋歌咏,进一步促使了“福山八景”的广为宣传。其中,特别有三位福山当地文人,对这“八景”分别都进行了赋诗描述。他们是:

萧文蔚,字不著,号纲庵,福山人,是康熙版《福山县志》的纂修者之一,他曾以《之罘八景》为总名每一景赋诗一首,其诗收入康熙版《福山县志》卷十二《人物》条本人小传之下。范模山,福山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末民初时人,现存世有《嚣嚣山房诗集》,此文集刊印于民国十六年(1927),由当时的烟台诚文信代印,他也以“福山八景”为总题,各赋诗一首,其诗现存于其《嚣嚣山房诗集》中。谢乃实,字华函,号峆山卢山人,福山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著有《峆山卢山人诗集》,现存世有乾隆年间刻本。谢乃实曾任江苏睢宁县、湖南兴宁县知县,后辞官归家。他对“福山八景”亦赋诗八首咏之,这八首诗除收录于其诗集外,还见收录于乾隆二十七年重修版《福山县志》中。在下面对“福山八景”的介绍中,将在具体每一景中分别介绍他们的诗作。

之罘朝日:就是在芝罘岛观日出。芝罘岛是中国最大的陆连岛,《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分别在26年(前221)、29年(前218)、37年(前210)三临芝罘岛,刻石记功。此后,西汉武帝也曾于太始三年(前98)巡海登临此岛。其上有芝罘山,这里海阔天空,孤峰卓笔,海环四面,群峦戴螺,峭壁削成,下临汪洋,烟水苍茫,波涛千顷,招招舟子,泛波其上,东方海天,一览无余。当朝阳从万顷波涛中喷薄而出,天、海、岛、礁尽染亮彩,气象壮观之极,的确是观日出的绝好之处。在秦始皇第二次登临芝罘岛时,其刻石中就记载:“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康熙《福山县志》中也记载此处“观日出较他处倍胜”。

芝罘朝日

萧文蔚《罘顶朝日》:“出云才见升红日,日丽云溶成彩雾。献颂何须擎石榴,任抽海外峰为笔。”

谢乃实《罘顶朝日》:“苍波忽涌碧芙蓉,半夜鸣鸡紫雾重。飞谷仙云依藻景,扶桑羲驭驾骊龙。晴光欲遍三千界,曙色先浮万丈峰。海纳山容清旭地,普天瞻就属尧封。”

范模山《芝罘日出》:“一望直向东,天光未白,海色先红。扶桑古镜,涌出匣中。无浪无风,满眼云物皆扫净。饱看胜境,端属齐康公。”

仙峰夜月:仙峰是指今福山区东南居于内外夹河之间祝圣山的一座小山峰,据康熙《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祝圣山,又名芝阳山,在县东南二里许,三峰横亘,峙两河,中央山之阳一峰,下有洞,广丈余,悬崖峭壁,古木阴歙,为马丹阳藏修处,图刻尚存。东一峰,特耸出,丹阳筑堵以居,题曰升仙峰。”在其附近,有道教祝圣道院,又曰芝阳洞,虽创始无考,但在元、明、清三代都有重修,至清康熙时,有三清殿五间,真武雷神殿三间,据康熙版《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记载,该道院“颇为恢阔”。元代翰林侍读学士张起岩《祝圣道院记》亦载:“福山县治东南二里而近有山,曰芝山,拔起平地,耸立直上,曰升仙峰。峰西岗阜隆起,曰祝圣山。山腹各有石洞,中可容十数人,胜国大定间,丹阳马真君筑环堵居西洞,且大书题东西峰名,石刻宛在。”该文收录于康熙版《福山县志》卷十一《文翰志》中。烟台牟平的昆嵛山是元代全真教的发源地,马钰就是牟平人,全真七子之一,并创全真教遇仙派,晚年定居福山、栖霞,在这两地留有他的大量事迹和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为马钰和他所创立的全真教遇仙派,小小的升仙峰也沾上了不少仙气,料想在月圆之夜,云淡天高,月色如水,凭吊仙踪,涤荡尘心,正是全真教修炼所谓“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的好时候。

萧文蔚《仙峰夜月》:“壁削藤疏新挂月,松阴筛满朝真阙。白云常愿入山来,恐掩清光须暂歇。”

谢乃实《仙峰夜月》:“云峰缥缈傍山城,夜夜松枝挂月明。霞落碧空秋欲尽,霜寒素影雁初惊。凄清崖谷鸣丹叶,寂寞烟扉种玉荣。一自吹笙人去后,山风犹作步虚声。”

范模山《仙宫夜月》:“头上天非遥,人登绝顶,月彻通宵。一尘不染,万绿俱消。山门寂寥,村市楼阁都了了。本地风光,何必廿四桥。”

磁山瀑布:磁山位于今福山区西北与蓬莱市交界处,因盛产磁石得名。山脉呈南北走向,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3千米,主峰海拔528.9米,山峰叠耸雄峻,峰石壑峭如削。万历版《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磁山在西北50里,上有石门,下有洞口,悬崖耸出,飞瀑如帘。秦始皇东游,禅为阴主云。”康熙版《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亦载:“磁山,在县西北50里,产磁石故名。县龙祖山也。垒耸三峰,岩岩雄峻,其东峰石壁,峭立如削,上瀑布如帘,下有石洞,洞可容百余人,迤西有石,泽水碧色,味如醴甚,旱涝不溢不减,亦堪舆家所称养阴者。” 磁山瀑布故此得名。今日因环境变化,这一胜景早已不存。

萧文蔚《磁山瀑布》:“借作庐山夸瀑布,樱桃涧半烟含树。洞中谁读法华经,响乱何知山雨暮。”

谢乃实《磁山瀑布》:“万仞嵯峨插碧空,山腰飞瀑隐仙宫。岩前喷薄珠帘雾,洞里凄清白练风。泉落月明僧扣磐,雨余山晚壁腾虹。深秋烟树寻归路,乱涧潺湲泻绿丛。”

范模山《峙山瀑布》:“拔地耸高巅,上吸大海,下仰飞泉。惯溷雨洒,最忌风牵。形势天然,昼夜不舍如批练。磷磷白石,终古刷新鲜。”

烟台海市:此处烟台,就是指烟台山,海市,则是指海市蜃楼。烟台山是一座与芝罘岛相对的海滨小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侵扰,在此山修筑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烟台名称即来源于此。众所周知,蓬莱阁曾以海市蜃楼而闻名天下,海市蜃楼的成因非常复杂,这与蓬莱阁突兀海中,与长山列岛遥相对应的特殊地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些人就认为,所谓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其实就是在特定季节、特定气象条件下对面长山列岛的变形。而烟台山的地理位置,与蓬莱阁也极其相似,对面的芝罘岛虽然是陆连岛,但也长长深入海中,与烟台山正好遥对。在历史上,烟台山海域一定也是多次发生过海市蜃楼现象,光绪七年《重修登州府志》卷三《山川志》就记载,烟台山附近,“春夏有海市”,所以才有“不须航海问蓬莱”之说。其实,海市蜃楼这一现象,在胶东半岛的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从历史文献来看,牟平、荣成、文登等地也出现过这一现象。

萧文蔚《烟台海市》:“阳主洞东惊海市,仙楼十二烟中紫。莫从湮际忆君房,纵有船归人不是。”

谢乃实《烟台海市》:“东风闲上海边台,台上烟霏夕不开。忽讶烟村浮海上,哪知台阁逐峰来。波涛掩映仙灵宅,雾影参差碧树堆。对久翻疑台亦幻,不须航海问蓬莱。”

范模山《烟台烟市》:“瞬息起楼台,人物活见,城池倒栽。眼花缭乱,心思闷猜。霎时天开,瞒人幻象今安在?可笑坡翁,祈祷在蓬莱。”

长堤新柳:长堤,是指今内夹河东河堤。光绪七年《增修登州府志》卷三《风景志》载“长堤新柳”条时注云:“即城东两堤……(清阳河)俗称夹河,东岸有石堤,为乾隆元年知县程大模筑,号程公堤,一名东堤。又城东南有堤为明知县段坚筑,后千户王钰植柳数千株,号王公堤,一名南堤。又明知县郭玉筑东岸,插柳于上,俗呼为杨柳岸。”康熙《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清阳河,在县东十余步,发源于栖霞翠屏山,东由义井南绕水都,复转而北直流于海……堤在城东南,自青龙山经城东面北至邑厉坛,竟三里,高一丈二尺,阔一丈,知县段坚所筑。千户王钰载柳树千株于堤外,于是城垣居田赖以安固,人号王公堤。”段坚,《明史》卷281《廉吏传》有载:“字可大,兰州人。早岁受书,即有志圣贤。举于乡,入国子监。景泰元年,上书请悉征还四方监军,罢天下佛老宫。疏奏,不行。五年成进士,授福山知县。刊布小学,俾士民讲诵。俗素陋,至是一变,村落皆有弦诵声。成化初,赐敕旌异,超擢莱州知府。期年,化大行。以忧去,服除,改知南阳。召州县学官,具告以古人为学之指,使转相劝诱。创志学书院,聚秀民讲说《五经》要义,及濂、洛诸儒遗书。建节义祠,祀古今烈女。讼狱徭赋,务底于平。居数年,大治,引疾去。士民号泣送者,逾境不绝。及闻其卒,立祠,春秋祀之。”康熙《福山县志》卷四《名宦志》也载:“段坚,陕西兰州人,天顺三年由进士任本县知县,六事克修,百废俱举,一时士民居然有礼让之风,擢晋莱州府知府。”记载内容基本相同。此后,历代重修《福山县志》,都将段坚收入《名宦志》中。关于王钰,康熙《福山县志》卷四《职官志》也载:“王海,直隶苏州人,永乐间备御中前所,王钰,海之子,景泰六年袭。”所谓“备御中前所”就是“备御中前千户所”的简称,王钰,就是明朝设在福山的备御中前千户所千户。根据明代地方军事制度,千户所分守御、备御、军民三种,明洪武四年,分莱州卫右千户所设福山千户所,以福山县城为所城,至洪武十年,撤莱州卫右千户所,调登州卫中前千户所于此,设正、副千户5员领之。据康熙《福山县志》记载,郭玉直隶吴桥人,明成化十年至成化十五年(1474-1479),任福山知县。由此来看,段坚、王钰、郭玉,都是明代中期福山的地方官员,在任期间,为民造福,人民用“长堤新柳”作为“八景”之一来纪念他们。

萧文蔚《新柳长堤》:“不让苏公万柳堤,金梭乱掷是黄鹂。更余林外春波皱,一片沙明白鹭栖。”

谢乃实《长堤新柳》:“城边春晓绕芳丛,万柳堤中一路通。笼岸已惊溪尽绿,隔条忽讶杏偏红。波光摇荡轻鸥鸣,树影参差夕照中。队队黄鹂歌不尽,似将谢雪咏东风。”

范模山《长堤新柳》:“散布到南堤,风从面过,树与肩齐。白鱼轻跃,黄莺乱啼。踏遍东西,云木沈沈春锁住。张绪少年,常为此栖栖。”

古寺奇泉:奇泉,据明万历《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记载:“在县西六里,水从石孔涌出,冬温夏冷,故曰奇泉。” 奇泉寺,则是奇泉附近的一座古寺。万历《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记载:“奇泉寺,在县西六里,永乐十六年僧智庆建。隆庆二年僧照悦重建,万历二年僧义学增修石桥,四十年更修方丈桥,西有泉数处,流十余步而混坏无穷,故名奇泉,遂题名奇水庵云。”康熙《福山县志》亦载:“在县西北六里,邑令段坚额曰奇泉庵,创建莫考。明永乐十四年僧知庆、宜德元年僧明进相继重修。山门外有桥,桥下有水泉,涌地出,味甘冬温,屡屡如珠,潺湲曲折而下。绿树葱蔚,钟声出幽谷间……崇祯十六年,僧行�"捐资鸠工重修大殿及东西配殿、方丈齐堂、两厢山门一切鼎新。”由此来看,寺因泉名,虽创建莫考,但至明代依然多次修葺,香火鼎盛。

萧文蔚《古寺奇泉》:“宝积休夸卓锡泉,石根流出自天然。凭桥午坐疏林里,几度宫商到耳边。”

谢乃实《古寺奇泉》:“晴花不断招提境,一水长流积翠间。树老枝疏白象古,锡飞珠涌玉龙间。香凝衣露春方晓,风落石泉韵不悭。寻得远公相对饮,时来桥畔听潺湲。”

范模山《奇泉梨花》:“跳出天地间,世外桃源,福地琅嬛。哀家虽老,修饰自娴。雪白容颜,隔断红尘少人见。溶溶月上,一磬定空山。”

峆山卢烟云:峆山卢,是指峆山卢山,位于现福山区和栖霞市交界处。万历《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峆山卢山,在县南五十里,形势嵯峨,草木畅茂,巅有灵泉,山阴有峆山卢寺。”万历《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亦载:“在县东南四十里,元大德五年僧明朗建,万历三十一年僧照圆重修。”康熙《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也载,在此后的明崇祯年间、清顺治三年、顺治七年都有重修。清末民初福山诗人范模山在其《嚣嚣山房诗集》卷四《峆山卢山》诗题曰:“县东南四十五里,即峆山卢山,山多蛎房,海水结聚而成,上有寺,县景中之一谓峆山卢烟云也。”并赋诗:“峆山卢宝寺几多年,殿壁生烟云雨天。石痴半山多古蛎,何时沧海变桑田。”料想当时山岗水气与古寺上空缭绕的香烟混为一体,云雾飘渺之时,庙宇亭阁点缀着山巅峰谷,使游人有身临仙境之感。

萧文蔚《峆山卢烟云》:“列岫如屏横抹运,山僧云内诵经文。泉奔乱涧遮难断,响间疏钟隔树闻。”

谢乃实《峆山卢烟云》:“山势嶙峋列翠屏,岚光层叠倚天青。烟开万里晴霞落,云合千村昼雨冥。靉�"灵岩雷劈壁,空濛古寺怪听经。筠床晚对清吟发,欲向山庭一勒铭。”

范模山《峆山卢烟云》:“云气出山门,生自虚壁,布满荒村。蓬蓬勃勃,塔顶直奔。水浸山根,每到雨时础先润。天地之气,癞蛙何能喷?”

石门春波:石门是指在芝罘岛的后山脚下,一个很深的礁洞。据康熙《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芝罘岛)其东数小山,或岩石,或岗阜棋布。浮水面直接崆峒岛,其西有迁乔谷,其西男有巉岩相对,上有横木,曰石门,潮水出入其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奇岩峭壁,险径危石,在冬去春来之际,北风强劲,以致急浪惊涛,扑洞而来,前浪未出,后浪又来,以致洞口处激流腾旋,涛声如雷,立高崖上俯视,令人目眩,惊心动魄。若亲临其境,其必令观者不胜惊骇,叹为观止。

萧文蔚《石门春波》:“水剪春纹湃碧波,潮来潋滟结青螺。石门敞对桃花岸,一任鱼龙鼓浪过。”

谢乃实《石门春波》:“石门夏载未曾经,凿自禺强役巨灵。雪涌连山朝日浴,渔歌鼓枻夜龙听。苍茫曙色函丹水,缭绕云纹映画屏。三月桃花开远岸,鹏搏水击陟南溟。”

范模山《石门春波》:“搭伴石门过,一声欸乃,万顷平和。纹皴似绉,色碧如螺。飞鸟临波,春水船如天上坐。北管谁掌,石公与石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