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诗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民俗二三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12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茱萸节,现为我国老人节。在农历一年之中有三十六个九日,古人为何偏重九月九日?这与阴阳五行说有关。“九”在《周易》中被称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迭,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习俗源远流长,有插茱萸、登高、敬老、饮菊花酒等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习俗,在古诗词中都可见证。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由此可见,当时就有了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处于一年中的秋收时节,天高云淡,阳光艳丽,五谷丰登,丹桂飘香。历代诗人墨客登高环顾,极目远眺,将绮丽风光尽收眼底,顿生灵感,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诗词名篇。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重阳节思念亲人却不直说,反说兄弟们登高时想念他,这一衬托,加深了诗的感染力,读起来更亲切感人。
  诗仙李白在《九月登巴陵望洞庭水师》诗写道:“九月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云:"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刘长卿的《重阳诗》云: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这三位诗人的重阳诗描绘出一幅幅山水风光的美景图画,饱含了清秋逸兴,其语言凝炼自然,可堪称佳作名篇。
  重阳时节,一些文人墨客往往借饮酒赏菊而抒发情感。唐代诗人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云: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向北,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瓮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阳节时,诗人所登的是汉文帝的望仙台,诗却赠给彭泽令(即陶渊明)虽然内容受到制约,但他有机地将眼前所见的风景,用陶公重九日在宅边菊丛中逢王张送酒来的典故来抒发感情,对彭泽令的喻扬含而不露,使诗既贴切又工整。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重阳节时思念离家在外的丈夫,写了一首《醉花阴》的词寄给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人在诗中运用创造性的形象,曲折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丈夫无限思念之情。
第2个回答  2019-08-17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习俗: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上的重阳节的诗反映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以及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8-23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