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大雄宝殿的导游说词

佛教寺院大雄宝殿的导游说词要求400字谢谢了,急用

大雄,梵语摩诃毗罗的意译,即像大力士一样,一切无畏。古印度佛教徒用来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雄宝殿,即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殿前檐口下,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的白地兰色横匾,传为济公和尚所书。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供奉佛祖的大殿。《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步进大雄寳殿上,解元信手拜如来。”《痛史》第二十回:“此时金奎已把‘攘夷会’的大堂,改做了‘大雄寳殿’,供着如来三寳佛。” 艾芜《荣归》:“大雄宝殿前面空地上,散缀着罗汉松、马尾松以及扁柏。”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
  第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
  第二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另外有一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
  一般大雄宝殿还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叫“阿难尊者”。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
  有的大雄宝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三世佛旁边各有二位菩萨立像和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六位菩萨各是这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见《华严经》、《药师本愿经》、《观无量寿佛经》)。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名“竖三世佛”。正中是现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不过,大殿常见的是“横三世佛”,“竖三世佛”罕有设置。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据说,佛涅盘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罗汉,让他们不要涅盘,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注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成为十八罗汉。或者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以上据周叔迦考证)
  三大士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海岛观音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侍。
  总而言之,大雄宝殿的像设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岛观音像。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并不完全相同!藏经阁佛教印经网 免费结缘 助印各种经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