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幼儿园规则意识不强

如题所述

有规则和没规则的孩子真不一样
孩子的很多行为在父母眼里可能是不听话顽皮,但是本质上却是缺少规则。

1、不尊重老人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地铁上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跟爷爷奶奶一起出门。奶奶抱着孙子,孙子直接穿着鞋站在地铁座位上。一只脚站立着,另外一只脚搭在爷爷的肩膀上用力踹爷爷。

爷爷下意识的把头歪向另一侧,防止孙子把自己踢疼,但是奶奶的表情就好像很自豪,似乎在说:看我孙子多有本事,腿能抬这么高。

虽然地铁上并没有乘客对孩子和爷爷奶奶的行为进行谴责,但是视频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可能是因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首先孩子穿鞋踩在地铁座位上,就是一种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表现。其次,孩子踹爷爷,在心理上就没有尊老的规则意识。

在这个孩子身上看不到一点家庭规则和公共规则的体现。

2、 高铁上酸奶撒了一地,爸爸却只顾批评孩子

有一次听闺蜜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她有一次坐高铁出去玩儿,旁边也坐了一家子,孩子大概是两岁左右的男孩,一直跟爸爸有说有笑。我们知道高铁一般是很安静的,但是这对父子的声音却影响周围人的休息。后来,这个两岁的孩子要喝酸奶,但是一不小心把酸奶打翻了一地。爸爸仅仅是对孩子说了一句:怎么这么不小心?然后又开始继续跟孩子玩。

所有从他们旁边路过的人都会说,怎么没有人擦?爸爸对这句话无动于衷,好像这件事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等到列车的乘务员打扫地面的时候,爸爸更像是一个局外人,连一句轻声的感谢都没有。孩子还在旁边说了一句:阿姨是我弄的!

一位男子汉的勇气还不如一个两岁的孩子。

这位爸爸,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并没有给孩子建立规则感的意识。打翻了牛奶,要尽快收拾干净,这是讲卫生的规则。乘务员收拾后,要说声感谢这是礼貌的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识的规则,爸爸却没有把他们灌输给孩子。

3、 地铁内三岁的模范宝宝

上面这个图片相信大家对此都不陌生。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乖乖的坐在妈妈旁边。他并没有跟同龄孩子一样,大吵大闹,或者是穿着鞋站在座位上。而是双腿并拢紧靠着妈妈,没有占用多余的座位。孩子一看上去就是很有规则的孩子。

之所以大家对这个宝宝评价很高,称其为模范宝宝,主要是因为这个宝宝遵守了公共秩序,规则感在三岁孩子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什么是儿童规则意识
关于规则意识,百度百科说: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儿童规则意识也就是在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按照其内心对世界的评判和认识,指导其行为的框架。

因此从这个表述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是否有规则意识,完全取决于其内心对世界的评判,取决于他对世界的认识。

人类学家艾银曼说: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来自父母。所以,儿童规则意识的决定人是父母。

孩子为何会没有规则意识
孩子之所以没有规则意识,是因为家长。而家长之所以忽略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因为"法不责幼"的观念太深!

中国人自古有保护弱者的观念。因此几千年来滋生了"法不责幼"的育儿理念。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法律的问题,但是在很多家长的心里,孩子还小,不应该拘泥于很多规则的约束。

之前北京卫视就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居民从23楼的窗户,把啤酒瓶子扔下来,险些砸到小区里的过路人。等到民警上楼询问的时候,家里开门的是一对老两口,他们说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到孩子回来了,让民警吃了一惊,原来老人口中的孩子居然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家长和老师一起协助告诉孩子规则。不需要讲大道理,最好和情境结合。
在明朝,有一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他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十三年之久。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育有一子,此时儿子已经长大也高中状元,父子都中状元,是很不容易的。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相信他,无奈他出家后音信全无,无从寻找。
可能是亲人的思念真切的缘故吧,有一天状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到了儿子的状元府邸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的,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施钱一贯。状元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带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人影。
这首诗非常适合现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为了孩子而奔波,年轻时说:等孩子和大了就轻松了。等孩子长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没有轻松的时候。
每个家庭都在付出所有去培养下一代,可是下一代却不尽相同。除了与家庭的贫富、文化等有关系之外,也是这个孩子本身的福报够不够的问题。所以父母不仅仅是为孩子的将来付出努力,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积攒福报,这样才是解决了源头问题。孩子本身能够明白善有善报,多做善事,也会带来善果。如果能够有缘份修习佛法,将会给人的一生带来莫大的助益!
现在比较流行办“满月洒”、“成人酒”、“圆锁宴”等等,有条件的一请就是几十桌,满桌子的生命,要为了孩子的这个生日宴会而丢失生命,此时你觉得这笔命债是算在谁头上的呢?做为父母,要明白如何为孩子积攒福报,如何是为孩子好?这也需要理智的去学习,去思考。
儿孙自有儿孙福,天下的父母还是要为孩子尽量多积攒福报,做有善因之事!
假设这个人,福报只有十万,如果父母从小就疼他,给他好吃好喝,靠钱买学校给他读书。大学毕业前,他已经花了十万。
那他毕业后,去赚钱就很辛苦。因为福报从小就花完,很可怜。所以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老板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们。他们有福报。没有文化不会饿死,没有福报那就衣食都不能丰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给他花太多的钱。花的是你的钱,损的是他的福报。很多人小时候很风光,到了长大了,就可怜了。把福报风光掉了。古人讲,要培养老来福报,年轻不要享受福报,把老年的福报都拿来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寻根。孝顺好父母了,孩子自然听话。顶撞父母,以后孩子就顶撞你。
宇宙规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报损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没有办法代替的。越是关心孩子,这个孩子以后就很难有出息,太关心了,关心到了牵挂,把他的福报都损了。他以后就要在艰苦中好好培福报了。

那福田中,长辈前辈都是我们的福田。我们要恭敬长辈和前辈,以后我们当了长辈,后人才会恭敬你。

我们要照顾长辈,胜过照顾晚辈。现在人,都关心孩子胜过关心父母,以后孩子长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关心孩子胜过关心你。
古人讲的,不要留钱给孩子,孩子有出息,他能自力更生。孩子没有出息,你留钱给他,他容易败坏。
那要留什么呢,留阴德,我们好好做善事,言传身教,儿孙自然得福报。把钱存在阴德的银行,是最好的,福荫后代。
见过许多人行善积德,吃斋念佛,后代都很好。弘一大师的父亲被当地称为李善人,虚云和尚的父亲也被称为萧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孙。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讲的,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贵下去。富人会变成穷人。那穷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报上来了,就变成了富人了。这就是因果规律,能量的守恒。

富人都喜欢给孩子花很多钱,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间的教育虽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还是福德的教育。
给孩子福德教育,甚过知识和技术的教育。
让孩子受苦,让他在逆境中成长,将来才能顶天立地,父母真想为孩子积福报,有多余的钱,拿去布施做善事,积累阴德,
许多人留了许多钱给孩子,都给孩子败坏了,让孩子娇生惯养,结果孩子就不听话。要让孩子受些苦,是为他积福报,是好事!
让孩子积累福报的方法
父母是根,儿孙是枝叶。父母不受孝顺供养,则根断树枯;父母受孝顺供养,则枝繁叶茂,子孙福厚,源远流长。
佛陀告诉大家,修世间法(工作、考试、财富、姻缘、人缘、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禄寿喜康),要从孝顺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我们的供养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气。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会有福气。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孩子出生开始,就孝顺我们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让小孩子看到并且学习— 那么小孩子将来福气会非常大。
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顾上一代,薄我们的父母,厚我们的小孩,那么小孩的福气是很差的。这样也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将来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顾我们,只关心宠爱他的孩子。我们可以观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对待父母祖上的态度——毕恭毕敬,不抵触顶撞半句。这是积累大福分。怀孕起就示范小孩孝顺父母,小孩的福气会很大。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把自己压得低,是真正的尊贵,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尊贵的果报—压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低地势,汇聚百川福德智慧。
其他还有过生日初一十五帮助孩子放生,用孩子压岁钱做善事,印经书,多引导孩子自己去做,平时路边小虫子要爱护,吃饭饮食服装要节约,身口意都要善,多去孝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总的来说做好弟子规,我们父母要身体力行哦,随缘做善事,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20-11-12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中,孩子常常表现出规则意识淡薄的行为,如来园迟到,如厕、盥洗、进餐吵闹,在学习活动中发呆走神,游戏时争抢玩具等。今天和大家分享6种方法,可以让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时间规则:互动钟 “李老师,不好意思,我们家糖糖今天又起晚了。” 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什么点该干什么事都是大人来提醒,来园迟到、午休睡不醒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教师可以制作一面“互动钟”,在上面绘制“准时”和“迟到”两个时间段区域,分别配上相应时间点的活动图画和文字。 每天来园后,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到园的时间操作钟面,并参照图画完成相应的活动。这样不仅免去了教师枯燥的语言提醒,将原本被动的行为转换为主动的意愿,还能让幼儿通过比较钟面上的数字,感知时间的先后顺序。 管理规则:盥洗管理员 “洗手时不要玩水!” “上厕所要排好队,一个一个进。” “衣服扎一半到裤子里怎么行?” 教师凭借反复提醒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往往效果不佳,那是因为幼儿的自控能力弱,对语言指导的关注度低。 对此,教师可按学号轮流安排幼儿担任“盥洗管理员”,督促其他人的行为。例如,提醒同伴洗手时节约用水,检查同伴的洗手情况和衣裤整理情况等。 “盥洗管理员”是教师的好帮手,尤其对于一些平时与同伴交往少、管理意识弱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交往规则:友情转盘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