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谁的著作?

如题所述

今文尚书
按《汉书·艺文志》的说法,经过孔子整理编纂,形成了有百篇的《尚书》。秦始皇焚书时,秦朝博士伏生(伏胜)将《尚书》偷偷藏于壁中。秦末兵祸大起,伏生流亡;待西汉建立,天下重新安定下来,他返回故乡,发现所藏“亡数十篇”仅剩下29篇(纬书说28篇)。之后朝廷派遣晁错去听伏生(当时已九十多岁)讲授,以汉代当时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隶书来纪录,所记录下来的本子就称为《今文尚书》。另外,有河间女子献《太誓》(《泰誓》)一篇,被并入伏生所传之29篇中。。
伏生将他对《尚书》的解释传授给欧阳生(欧阳和伯)与张生,张生将之传授至欧阳高、夏侯胜(大夏侯)、夏侯建(小夏侯),为今文尚书授受之三家。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立欧阳氏为学官;汉宣帝石渠议奏之后,三家皆立为学官。
东汉之十四博士包括了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如今均已亡佚失传,今日可从熹平石经残石与复原去推测欧阳氏本的面貌。
古文尚书
《汉书·艺文志》提到:“《古文尚书》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恭)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这批尚书以先秦蚵蚪文记载,难以解读。后来孔安国取得这本子,与官方已有的《今文尚书》29篇对照,多出16篇,异文七百多处,是真正珍贵的先秦文献。汉武帝时,孔安国的后代或学生将此本交给了官方,刘向称之为“中古文”,史记中的孔安国本应该就是指这一版本。
《古文尚书》开始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对比了古文和今文区别之后,倾向古文学,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论战。东汉时,完整的孔安国本已失,杜林在河西获得了《古文尚书》之漆书1卷,这一古文本其篇数和今文尚书篇数相同皆29篇,但没有孔安国传本所多出的16篇。东汉末年起,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家为漆书本作注,积极提倡,学习者逐渐增多,在学术界才逐渐取得优势。
伪古文尚书
东莱张霸将《尚书》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传》、《尚书序》作为首尾,共计一百零二篇,史称《一百零二篇尚书》。但随即被发现此乃仿古伪造之书,张霸被下狱,而本伪造尚书也在流传一段时日之后,失传亡佚。
西晋永嘉之乱时,晋朝皇家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这使得从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经文、注疏均失传,于是郑玄所注的杜林漆书本《古文尚书》也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版本。东晋元帝时,豫章郡太守梅赜又献上一批经文,其中有58篇的自称传自于失传多时的孔安国《古文尚书》,包含《今文尚书》与杜林漆书之33篇外(原29篇被拆为33篇),又多了25篇《古文尚书》的篇目,并带有传说由孔安国所作之《传》(故此版本后来被称作《伪孔传尚书》)。唐代学者对此深信不疑,采用其作为官方版本,孔颖达奉敕撰成《尚书正义》,并刻入开成石经中,成为日后科举取士的标准版本,这使得这部《伪孔传尚书》自此代替了郑玄注本,影响千余年,也使得真正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郑注漆书本)最终完全失传。
然而,从宋朝开始,许多人包括朱熹、吴棫等,都对于梅献《伪孔传尚书》的真实性开始怀疑,吴棫认为伏生的《尚书》诘屈聱牙,而《伪孔传尚书》多出的二十五篇《晚书》却简单易懂。朱熹曾说“孔壁所出《尚书》如《禹谟》……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不记得?此不可晓”。
清代阎若璩以三十年光阴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用“以虚证实,以实证虚”的考证方法,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认定梅献《伪孔传尚书》所多出的二十五篇,都是后世魏晋时代所伪作,其余三十三篇(《伪孔传尚书》将原伏生《今文尚书》部分的二十九篇,拆为三十三篇)则真伪杂糅,从此,通行本《尚书》中有二十五篇为伪书的说法,遂成定论,通称为“伪古文尚书说”。同时代的毛奇龄写了《古文尚书冤词》反驳阎若璩的说法,“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然阎说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故今日称这一本子为“伪孔传尚书”或“伪古文尚书”。但究竟是不是伪书,如果是伪造,作伪者是谁,至今仍是千古之谜[15]。现代一般刊行的《尚书》,多将《伪孔传尚书》中多出的25篇剔除,只留下33篇篇目与《今文尚书》一致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尚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相传为孔子编定。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追问

答案是老子

追答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2]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 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孔子整理的。 老子是不过问历史,政治等政府公文的。

《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3]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这部《尚书》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全都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