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能成为经典电影?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改编自1964年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蒂姆·伯顿执导,约翰尼·德普、弗雷迪·海默等联袂出演主演。

良心剧,够经典! 电影到今天还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热点,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音像可以保存并且无论在什么时候重温,电影都能给人不同的感觉。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个人认为它也十分符合这个理论。

首先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在不同的年级段看这部电影,都可以有很多的感受,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用糖果包围的城堡,在里面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巧克力,不同的味道,这个巧克力工厂就像是一个梦,一个在孩子心中最为美好的梦,一千块的巧克力,融化在心中的美味,尽管无法理解电影里面所讲述的故事,但是糖屋巧克力,确成为了幼年时最记忆深刻的东西。

幼儿喜欢梦幻,而青年则看见了自己,五个拿着金券的人,其实五人五色代表的都是青年人在面对自己的青年时拥有的状态,善良,恃宠而骄,骄傲,饕餮,就像是人的七宗罪一样,这些孩子代表的也是人的一种欲望,而如果这样的欲望开始慢慢地放大,那么很有可能,他们就会因为自己的某一罪,失去重要的东西。就像是查理,他也有自己的欲,但是相比于其他的孩子,他确是那个最为平衡的人,正因为他的平衡,将自己的每一种情绪控制地很好,所以他可以得到最后的继承权。

人生来带着七宗罪,人的一生都一直在赎罪,而青年时期的人,则最容易被罪所吞噬,所以这部电影,对于青年人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最后说一说亲情,在电影里,查理代表着幸福的家庭,而巧克力场主代表的则是不幸,因为家庭的不幸,所以厂主对于感情一直都处于不信任的状态。

这同样也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因为于父母或者其他亲人之间有隔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并不信任感情,在《花样年华》等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出那些对于社会具有迷茫状态的人在生活中的封闭性。厂主也是这样的人,可以说,《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这个电影里的所有人都不过是一个缩影罢了。

而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以及惩罚方式中,我可以看出一些《七宗罪》的感觉。在七宗罪里,凶手用对应七罪的人行进死刑审判,而《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则针对这一点设计了五个与罪孽有着深刻关系的人。贪吃,贪婪,高傲,暴力这些都是人之本欲,而这些孩子,就像是这些罪欲的化身,所以在这个梦幻的王国,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罪孽所负责。

其次《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在某些方面,有很像爱丽丝梦游仙境,在一个将罪与梦结合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的,不止是糖果,还有那些人所需要的救赎以及被救赎,查理的贫穷在这场游戏中被打败,而厂主对于家庭的冷漠,也最后被改变。

《查理》之所以能够留名,一是因为其制作精良,其次就是因为它将童话与罪孽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4

从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题名而言,就知道是关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故事,实则深层次意义上却折射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问题,与其说该影片的创意新颖、画面精良,不如说影片主旨思路明确,极易与家长儿童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影片题名而言,已然足够吸睛,这样亲民有诱惑力的巧克力,以及人们对于巧克力工厂的期待与想象,可以说成功为影片带来非常可观的流量。

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商人威利·王卡,因儿时被牙医父亲严肃管教,在尝过一颗巧克力后,便对巧克力产生了无法想象的追逐心,也奠定了他之后的巧克力“商业帝国”,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威利·王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王国,他可以做出各种样式的巧克力,树大招风,因外界商家山寨版巧克力卖的火热,巧克力工厂宣布倒闭,这对于儿童和工人而言,并非一件好事。某天,随着巧克力工厂再次冒烟,巧克力销售至世界各地,威利·王卡决定邀请五位小朋友参观巧克力厂,以寻求工厂的接班人,这一消息可以说非常令人振奋,穷苦贫民家的孩子查理,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并成为了最后赢家。

查理生活在一个贫苦家庭中,虽然生活水平较差,但始终被家庭爱的氛围包裹着,他自己也非常懂事,虽然两次买到的巧克力没能成功,但最后幸运光环还是降临在他身上,最后查理用超强的自控力,和成长道路中接受的良好教育,获得继承巧克力工厂的机会,但他却拒绝了。查理为了亲情拒绝工厂的行为无疑震撼到威利·王卡,且给予他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最后在查理的帮助下他与父亲冰释前谦,他也才真正懂得父亲对他深沉的爱和付出。

影片采用了两个反教材故事,通过对比,凸显问题,从而使故事主题更加鲜明。其中一条是查理与威利·王卡两个人物之间的行为反差,一个是查理与四个孩子之间的区别,将家庭教育问题搬入大荧幕中。威利·王卡与父亲之间的主要矛盾点主要出自于沟通少且思想偏执,四个游玩巧克力工厂的孩子失败,主要源于家庭中父母的过于溺爱,在日常行为中不予制约,任性不考后果的行为是家庭教育中的缺陷所导致,而查理的睿智与乖巧懂事,正是所有儿童应该学习的。

电影前期勾勒出巧克力工厂的神秘之处,不由令人想一探究竟,工厂中的巧克力瀑布特写、小松鼠特写、外加小朋友每次被OUT之后的舞蹈表演,都趣味十足。导演将儿童心中的童话世界呈现出来,既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画面制作唯美明媚,可以给予观众充分的视觉体验,直叫人移不开眼睛。

其实小主人公查理才是富裕的,他精神世界的财富要远超过那些用金钱包装起来的孩子们,这样的财富是持久不褪色的,同时更具有人格魅力。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至关重要,孩子们外在财富是父母给的,但精神财富同样来自于父母,威利·王卡与父亲的矛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厂,但他内心永远都没有第一次尝到巧克力时的香甜了,没有亲情包裹的孩子,就是一具冰冷的肉体而已。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最后查理在面对巨大诱惑力时勇于说NO的行为,同样令人震撼,在面对取舍时,查理的行为是正确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如此,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大脑,不被利益所诱惑。

第2个回答  2018-12-02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虽然是2005年的影片,至今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占据重要位置,其影响力和经典性也不言而喻,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在十三年依然魅力不减,某网站上观众标记这部电影就有33万人之多,更是打出了高分。不光是影迷对这部影片青睐有加,普通的观众也对这部影片有着别样的心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符合大众口味的影片,故事是他们共同的闪光点。《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故事一气呵成,没有大的悬念,观众一开始就猜到那个可爱的小正太−查理会深的威利·旺卡的心,继承巧克力工厂。安排给查理的唯一挑战就是获得金劵。整个故事从故事走向,人物设定,和对白等都通俗易懂,各个阶层、领域的观众都能毫不费力的,迅速融入故事,和查理一同去巧克力工厂冒险。五个孩子性格鲜明,在我们生活中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原型人物,随着故事的发展,那些贪吃、暴力、市侩、挥金如土、的孩子都受到惩罚,让观众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算是情感的一种宣泄。

威利·旺卡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其扮演者约翰尼·德普的出演为这片子增色不少。约翰尼·德普虽然是好莱坞顶顶有名的演员,之前出演的角色形象多为情场浪子,邋里邋遢的海盗之类,这次留着齐耳短发,打理干净,带上了夸张的绅士帽,甚至是一个洁癖的形象,这样的形象落差多少让观众有些惊讶的。女性观众更是对他的美貌一见倾心。

电影营造的氛围,通俗一点就是,电影创造的世界,也是留住目光毒辣观众深刻印象的重要因素。故事需要时间、人物、地点。导演蒂姆·波顿是出了名的鬼才导演,从查理的简陋的家,五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到巧克力工厂都具有浓浓的哥特童话的感觉,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充满的奇思妙想的细节,明亮的色彩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在巧克力工厂里所见所闻,运用当时并不流行的电脑技术处理,让观众在现实和想象之间无法剥离,想一探究竟,也想拥有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大人也会在这个氛围里变回孩子,对世界还充满好奇心,也保持着童趣。

现实世界的生活太辛苦,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家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爱想象的孩子。在这115分钟里,我们能稍微喘口气,蒂姆·波顿带领我们做了一场梦,梦里五彩斑斓,我们还爱巧克力,爱幻想,分得清是非曲直,在越发寒冷的今天,有一部电影能温暖我们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第3个回答  2018-11-27

因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但却富有内涵意义的童话电影。

该片从画面到剧情都十分之魔幻,由擅长改编童话的Tim Burton执导,构建了一个神秘而又漂亮的巧克力工厂。

色彩绚烂的巧克力森林,在各种童话间穿梭过的小矮人,用糖果盖的屋子,布景不可谓不十分用心,精美细致的特效,让观众大咽口水的同时,又不禁为这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奇思妙想拍案称绝。

该片的剧情也相当值得人玩味。当四个富家小孩各自受到离奇而富有想象力的惩罚时,揭露了功利社会上人们的各种欲念,批判了他们的贪婪和不知感恩,更加衬托出穷人出身的主角查理纯真善良的形象的同时,烧焦的人偶、矮人嘲讽的舞蹈以及巧克力工厂主人诡异笑容等光怪陆离的画面,又给该片蒙上了一丝荒诞恐怖的色彩,这一点几乎颠覆了童话的设定。

在故事的最终,查理放弃巧克力工厂选择和家人在一起,使得剧情得以回归至童话:只有心怀善良、心怀感恩的人才能获得幸福。为影片增加了一份温馨的同时,又点出了家人比金钱重要这一主题。

对于家长而言,该片无疑是富有教育性的,对于儿童的教育从来都不应当从金钱和功利的角度出发,而应当教会孩子保持一颗谦卑感恩的心,一味地溺爱孩子只会造成悲剧。

而对孩子来说,这部影片充满了丰富的童趣和想象力,试问谁不想拥有这么一个奇幻的巧克力工厂呢?因此《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能成为经典电影。

第4个回答  2018-12-27

“我说什么也不抛弃家人,就算给我再多的巧克力也不行”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经典之处在于从五岁到五十岁,似乎所有人的都可以从这部电影看到他想看到的!回忆和思绪总会在不经意间就会被电影勾走!

5-15岁:甜品、童话和探险,这一切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有着莫名的魔力,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已经十五年没有人进入了,五张金券的突然出现,瞬间燃爆了全世界的疯狂(是不是有点小时候干脆面的感觉)。进入工厂以后的,各种奇幻场景,以及无处不在的小矮人,对孩子们,我觉得有这些就够了,再深层次的交给下个年龄段吧!

15-25岁:物质、求知欲、强烈的获胜信念或者猪一样的吃喝生活,还是做一个拥有着善良感情的普通人,电影中的五个孩子分别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而这些正是15岁左右的年轻人需要树立的东西。人有时候总会迷糊,为何善良和努力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那些所谓的“坏人”却总是可以先人一步?电影给了答案,君不见:爱贪吃的男孩掉进了巧克力河,娇惯没有礼貌的女孩掉进了垃圾堆,傲慢具有强烈获胜欲的女孩变成了大大的果实,喜欢炫耀瞧不起所有人的男孩变成了粒子!只有一直安安静静,内心温暖的查理走到了最后。所以年轻人们,不要在乎走的快还是慢,做一个善良的人胜过一切!

25-35岁:教育是一个大命题,家长教育孩子是一个头疼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不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爸爸妈妈,但孩子的是非判断一定来源于父母!五个家庭,五种不同的家庭教育,诞生了五个性格不相同的孩子!电影中总会被查理感动到,电影的开头查理说:不,我不去了,有人出五百,应该还会有人出更多,钱对我们更重要!当查理获得终极大奖,可以掌管整个巧克力工厂时,查理说:我说什么也不抛弃家人,给我再多的巧克力也不换!而查理之所以如此善良,从躺在床上的四位老人和他的爸爸妈妈的言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35-50岁:是不是看到很多镜头,会勾起自己的回忆,有时候也会莞尔一笑,看到查理的爸爸偷偷地拿走了一个坏了的牙膏盖子,只为给孩子一个简陋的玩具,看到威利旺卡父亲贴满了整面墙的报纸和剪纸,是否会想起自己曾经也做过的那些默默关心孩子的事情!

写到最后的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约翰尼德普的表演天花板在哪里,约翰尼德普总会出乎在我们意料之外!总是可以适应和拿捏住任何的角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