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一年六上黑榜",老字号为何深陷质量泥潭?

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的同仁堂再次遭遇质量信任危机。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

今天刚看到一则新闻,是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对这件事情我之前也有一些了解,大致就是同仁堂在很多的中药药材方面偷工减料,有些药品的成分、含量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其实这类的事情在里面前曝光出来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因为这老字号重在一个“老”字,人们都很难想象我们曾经常用的老牌子居然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



但是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不是加强质量上的严格把控,不是加强药材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保障,而是像一只失去了飞翔的心的鸟儿,即使拥有着翅膀,却只愿深陷在泥潭中而不肯努力去飞翔。就在这一年里,同仁堂在第一次爆出质量问题的时候为何没有任何改过的地方,居然六次“荣登”黑榜,放眼中国的老字号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知错不改”的,所以这不是老字号的深陷质量问题,在我看来这仅仅就是同仁堂这个公司的问题了。

为什么同仁堂没有采取措施而是不停的掩盖事实?

在2月18日,同仁堂在发布的澄清公告上说,“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公司)下属北京同仁堂药材参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媒体所关注的“炙甘草”、“(烫)骨碎补”、“熟地黄”、“翻白草”为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和销售,非本公司产品;本公司未生产该类饮片产品。”这份公告的意思也就是说同仁堂并不承认这是母公司所生产的,而是母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打着同人放的旗号所生产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从母公司的说法上来看,这个子公司是有独立的法人代表的,所以不能被称为分公司,而从法律上来看其实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权也没有那么多,在某些方面上来说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以子公司自身的全部财产为限对其经营负债承担责任,简单的认为可以说母公司对子公司所出事情是有不必要负责生产的权利。但现在的子公司一般都不是像分公司一样是传承着企业的管理,最普遍的是小公司在运营情况不好的情况下卖其股份成为子公司,但是母公司在确定是否同意该公司能否成为子公司的时候都是有严格的考察要求的,从这个方面看来,母公司定期的检查不规范才会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2016年2月,山东省食药监局发布了《山东省药品质量公告》中,潍坊寿光市康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因售卖性状不合格的翻白草,遭到通报。

2016年8月,四川省抽验古蔺县中医医院生产的7批次非基本药物 “加味左金丸”产品装量差异登“黑榜”。

2016年10月,淄博市食药局网站发布《淄博市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统计报表(9月)》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全部受到相应处罚,其中就包括北京同仁堂淄博药店有限责任公司销售劣药。

2016年10月,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16年二季度药品监督抽验结果,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责任有限公司再登黑榜。

2016年12月,贵州省药监局官网发布《2016第二期贵州省药品检验不合格质量公告》中,将贵州省抽查检验情况及不合格药品的情况向公众予以公告,名单中,包括了北京同仁堂 (亳州)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烫)骨碎补、通化金马药业生产的二丁胶囊。

2017年2月,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了2016年下半年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结果,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责任有限公司因为炙甘草含量测定项目不合格而再登黑榜。

从这些刺眼的事实中,母公司在16年2月事情发生后仍然没有任何的改进措施,甚至每次都是依靠着说“该公式不是本公司”这样蹩脚的借口和理由来说事。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仔细观察同仁堂的股票涨跌上来看,同仁堂的股市已经呈现一直跌的状态下,这也正是因为人们开始对同仁堂的失望。其实,在零几年的时候,应该算是同仁堂的黄金时代了,这个时候本应该是巩固公司的最佳时机,而同仁堂却在这个阶段下不停的收购子公司,不断的了扩大“发展”,这才给现在的情景埋下了一个祸根。



除了这个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说,“中药饮片是中药产业链重要一环,但近年来,中药饮片屡次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知名企业出现质量危机反映的是整个中药行业面临的问题。” 

从这个方面上来看,这中药行业的产业链还是有很大危机的,这方面的问题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出现在中药的原料上。行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行业内人士都是知道的,现在的原料走向上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的,一流的药材用于出口,二流的药材则流进了大医院,而那些不合格、劣质的三流药材甚至有些都是药渣子却都被做成了五花八门的中成药,这样也就是为什么中药的质量问题会如此频繁的出现,蔡宝昌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你按照标准来做,成本就会高,医院不接受,逼良为娼。”

除了这个方面影响了中药的原材料吗?我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像现在环境的恶化导致中药的原材料受到了污染,又或者是人们操作时工艺的渐渐流逝,而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对原材料制作上的监管过于软弱,甚至是可以说是医官相护,这才导致了中药材料方面越来越大的空挡。

那么为什么好的原材料回出口,而药渣子会被做成中成药来给我们自己的国人服用?

这正是因为国内的监管力度完全不够,因为外国对医药原材料的监管非常的严格,如果不是好的材料是无法进入国外的医疗系统的,而中国简直可以说是混水摸鱼,所以各个制造商当然是选择将好的原材料出口,而本国的制造就无所谓质量了,而且这样的同时是在减少制药的成本,在中国如此暴利的产业中,这样的高利润当然获得了各个制药厂们的喜爱,这才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31

现有答案已经从各方面分析的很全面,据个人所见,这些年各种老字号似乎都有些倚老卖老、不思进取、不断倒退了。


比如说自家之前购买某天字号熟食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

新年期间某到家软件APP搞熟食5折活动,于是赶紧败了两单中华老字号**号的培根、粉肠、火腿、午餐肉屯货。晚上为尝鲜故,先开了袋粉肠在米饭上蒸来吃。蒸好后想切了装盘,才发现这个基本上---很难。下料时淀粉放的太多了,真正是名副其实的粉肠,一刀下去,切不断,散不开,肠肉全粘在刀上面,最后切出来一块一块的东东毫不成型。好容易夹到碗里一试,滋味全无,连从不挑食的老爹都说:这个也配叫粉肠,一点香味都没有。以前的粉肠虽然淀粉多,但佐料用的全,滋味好。现在这个吃着和吃饭差不多,听的本人好生汗个。本着对国内制造业的小小了解极肯定的说,不用说,肯定不是他们自己生产的,OEM,外加工,贴牌销售妥妥的。


拿过来包装一看,可不是,某某熟食厂家代加工的,再仔细一看,做培根的是一家,做火腿的又是一家。真是术业有专攻,各有各不同。看来现而今不少食品企业已经进展到给国内大牌代工了。真正是达到了肉烂在锅里的至高境界。最终结果就是大家以吃剩饭的精神咬牙将一盘粉肠处理了。处理之余,老爹甚是疑虑,他家可是老字号了,这么做不怕砸自家牌子么?个人表示,满目山河空念远,人人只知顾眼前。现在对于国内制造业而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飙升,那个都称的上是制造业之痛,再加点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当作料,最终出来的产品能好?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哈,主流还是光明、美好哒哈。


不过此种情况见的多了,就常让人想起那个笑话来了:

从前,有一个巧嘴媳妇,煮好了米饭,先盛给公爹一碗。

公爹吃了一口就称赞道:“今天的饭很香,我可要吃三大碗。”

巧嘴媳妇听了公爹的夸奖,忙说:“嘻,这顿饭是我做的。”

于是公爹又开始吃第二口,可饭刚送到嘴里就听见“咔嚓”一声。

公爹立刻叫道:“哎呀,这么多的沙子!”

巧嘴媳妇忙说:“那是小姑淘的米。”

公爹把筷子在饭里揽了两下,闻了闻,问道:“怎么这饭还有点煳味?”

巧嘴媳妇这次回答更干脆:“那是妈烧的火!”

笑话归笑话,事实是事实。事实是现在的企业都很有机巧之心,只不过最终达到的效果,只有市场能给出答案了。


第2个回答  2017-02-20
大家买药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信任品牌药品,因为品牌药品毕竟有保证。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我国的历史上出现很多的传统的药店。这些药店都是百年老字号,生产的药品的质量得到人民的信任,这个信任是几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正因为这些药店的质量方面的保证,所以现在生意一直十分的兴旺发达。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北京同仁堂出现一些负面消息,主要的内容是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质检黑榜,这点是很叫人惊讶的事情,同仁堂主要涉及生产的相关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以及销售劣药的行为,对于百年老店做出这样的事情,我真的觉得十分你的可惜,更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同仁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我觉得还是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发生质变了,现在的同仁堂和当初的老字号经营的同仁堂已经不是一样的经营模式。因为以前的同仁堂是传统的中药店,现在的同仁堂几乎什么药品也会经营销售,这样的情况下同仁堂的药品范围就会扩大,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药品的质量问题。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同仁堂对药品重视程度在下降,对于自己药店里面的药品检查已经放松。如果同仁堂依旧秉承传统,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件事对于同仁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人们对于同仁堂药店的信任肯定会下降许多,舆论也会因为这件事情,对同仁堂进行负面报道,同仁堂的做法确实不明智。

同仁堂之所以会深陷质量泥潭,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同仁堂的领导对于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不珍惜,更对同仁堂的药品质量疏于管理,这样就会造成同仁堂的药品出现质量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尽快介入调查,将有关责任人绳之以法,保护中国的百年老字号,避免被不良的人破坏。
第3个回答  2017-02-20
时代在发展,但是同仁堂一直坚持“古法炮制”,很多人在一些时候还是宁愿选择相信中医和中药,所以这个老字号才能流传下来。但是同仁堂接二连三出现这样子的事情,实在是令人寒心。

如果一次两次地发生这种事,同仁堂或许还可以推脱不知情,但是一年内六次出现在质检黑榜上面,这才出来说这不是他们公司的产品,这种解释未免给人掩饰之感。同仁堂抛开市面上的各种药丸来说,连女性的某些护肤品都冠上同仁堂的名字,不少女性用完或多或少都有肌肤敏感问题。我们不排除这些使用者可能是敏感肌肤,但是同仁堂一向自称“以质为命”,而中药成分的护肤品对女性而言又是极少出现过敏状况,这难道能说是巧合吗?也许是巧合吧,可出了这些事情,同仁堂方面为什么不追究那所谓不是他们公司产品制造者的法律责任,且早不澄清晚不澄清,等到一年内爆出这么多事情之后才澄清,你信么?反正我不信。

其实我们能看到不只同仁堂方面,近年来,国家中药造假的案例频发,这也导致现在的新一辈不太信任中药。这真的是我们思想太过先进而抛弃原本的中医文化吗?不是的,并非中药不高明,是某些制假之人利欲熏心,因药物造假,良物遭受骂名。

如今炮制技术是中药制作的核心,但是很多制药厂却雇佣一些对中药不甚了解的初高中生来作业。这种如此不重视的态度,也难怪中药慢慢不得人心。如果要改变现在中药的现状,还是需要国家政府和药材商、种植户、市民综合实施改进,特别是有关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
第4个回答  2017-02-20
熟悉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如今的同仁堂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同仁堂,在大量资本进入到诸多老字号企业以后,为了能够将招牌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开展了大量的业内收购业务,以同仁堂为例,如今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药品生产和销售,通过对其他药厂的收购,将品牌影响力在业内大范围扩张,很多并不具备同仁堂质控体系的药品生产企业,也被标上了同仁堂的品牌,为的就是提高消费者对其药品的信任感。

新闻中所曝出的负面信息中,明显可以看出是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该企业正是如上所述的情形,是被同仁堂收购的企业,但是其生产和销售流程依然是原有企业的框架,并没有真正并入知名品牌同仁堂的体系,这也是负面新闻频出的原因所在。当然了,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分清中间差别的,特别是分布各地的同仁堂药店,也在销售这种企业所生产的药品,这就让消费者对其药品深信不疑,其实这并不是药品本身的功能和效果得到了认可,而是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严格来说,不管被抽检不合格的药企究竟是不是严格执行同仁堂的生产和质检标准,只要出现问题,同仁堂必须要承担主体责任而非连带责任,并且通过信息公示让公众知情,这样才能改变这样的不利局面,毕竟在如今的处罚措施中,只是针对性的处罚当事企业,而对同仁堂这样的收购者并没有实质性的监管措施,这也是屡屡被爆负面新闻却依然不闻不问的原因所在。

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对同仁堂这种金字招牌的无责行为,应该通过权威渠道加以了解,并且在药品的购买过程中不再迷信品牌的力量,尤其是对同仁堂药店的营业人员给予所谓的专业推荐,要结合自身病情和医嘱区分对待,要知道,真正让同仁堂出名的很多中成药如今已经商业化,不同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药材是大同小异的,只要符合医嘱的药品都是值得信赖的,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因为迷信品牌而买到不合格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