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需要综合实践活动

如题所述

2004年1月4日,CCTV-2对话节目播出了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博士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的对话。主持人对两位校长提出了许多问题,两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的回答,足能引起每一位中小学教师的思考。他们的回答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
1.每一个学生在进了大学之后,您认为最重要的三大任务究竟是什么?
莱文校长:①Question everything;②Study hard;③Think for yourself
许智宏校长:①做学问;②学会做人;③发展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如果对两个大四的学生进行选择和面试,您作为校长最想对他们提的三个问题是:
莱文校长:①你说过去你创办了杂志,什么杂志?②在学习中你觉得受益最大的是什么?③什么东西让你兴奋,能帮你成为老板?
许智宏校长:①你认为课程重要还是实践重要?②中国的教育体制使你失去了什么?③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两位校长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其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共同理解,那就是:教育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
五年来,仍然有许多人对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理解,说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中考、高考无关,在这门课程上花时间不划算”,“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门课程”等等。其实,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充分的依据,但最根本的有十大理由。
(一)时代拒绝“书呆子”
我国的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会考试的学生,很多中小学过于注重考虑把他们送入高一级学校或者送入大学。面对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开放的时代、全球化浪潮,以及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仅仅会考试,缺乏充分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难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我们对4所共400名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有25-30%的毕业生未能就业,其原因如下表:
表1.1.大学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类别及比例
认为主要是由于

重点大学
%

一般大学
%

肄业

3

8

学业考试成绩较差

18

27

人际交往障碍或能力不足

2

8

性别歧视

19

40

缺乏实践经验

69

81

没有发表任何文章

67

89

依赖家长、教师安排

64

78

不了解社会和职业

61

72

这些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难以就业?可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缺失有关。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缺失,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局限,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仅仅会考试的“书呆子”一走出学校,就会被社会所抛弃,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是教育的悲剧!
中小学教育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眼前,要多一些对每个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行为方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学生完整的发展机会。
(二) “处事”胜于“解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务必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学会生存”,并把这“四个学会”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
获得知识,善于解题,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合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引导他们分享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越来越成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实践教育。
(三)实践出真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诚教授说,在我国大学优秀毕业生中,90%以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参与实践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的学生,在重点大学中,这一比例更高。世界著名大学,比如哈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每年在中国录取的高中学生中,100%都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且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对不是中国各地普通高中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
对学生而言,教育中传递的知识大多属于“公共知识”,惟有学生个人的体验、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
“个人知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来。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过于依赖教师的教授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实践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人才培养方式问题。
(四)全人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知识获取也不是教育的全部任务和职责,即使是知识,它也不仅仅是个科学的问题,而是与学生的命运、幸福有关的问题。教育指向的是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生的认知领域发展、情感领域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的发展和人际技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是教育必须关注的。
学生是一个有待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所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面对多元化社会的需要,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育的全部,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处理好“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和“非正式教 育(informal education)”的关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言,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甚至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同样,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悟与升华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生活是个大课堂
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已经成为一条教育的公理,同时,也是我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为生活时时有教育,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处处有教育,生活具有丰富教育的资源。
现实的基础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基础教育既是个体生活的需要,又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基础教育应体现其对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功能,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将中小学生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 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而且是儿童的生长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建构理想生活的活动,因而,基础教育不仅应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应关注儿童在基础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并从发展的角度建构儿童的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育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地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生活学习和实践学习这一重要的方式。单一的书本知识教育教学的方式,剥夺了学生在开放的社会背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教育机会,导致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远离生活的教育弊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六)“学校不是鸟笼子”
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教育!《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中小学“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多少年来,中小学过于封闭,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封闭的学校教育活动,导致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缺乏充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在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征,学校教育尤其应该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开放的教育视野,超越学校空间对学生成长的局限性。
(七)经验就是财富
200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大作文题是“诚信”。江苏省教研室语文教育研究专家通过对考生的作文试卷分析发现,普通高中毕业生在作文中所列举的例子表明,他们的经验普遍存在着低幼化、虚假性等特点。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缺乏,导致考生对“诚信”这一与社会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作文话题,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说不到点子上,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深度。据分析,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缺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经验就是人生的财富,是发展中的过程性资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条件性资源。经验是认识的基础,是理解的条件,是观念表达的背景。对学生生长必须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来说永远仅仅是一种“材料”,而不能成为一种“养料”。从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需要经验的参与,需要经验的改造过程,需要各种“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不仅来源于对“公共知识”的转化,还来源于个人经验的升华。对学生的生长而言,如果我们把“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称为“外在输血过程”的话,那么,学生个人经验的升华为“个人知识”的过程则是“自我造血过程”。丰富学生经验,积累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对人身甚至对文化的经验与感悟,成为我国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八)课堂教学不是主渠道
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不是惟一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OECD所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参加PISA测验的OECD国家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成绩中,学校教学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平均为36%。在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学校教育行为对于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只有10%甚至更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学校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约为60%。我国教育部“新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项目组”通过应用模拟PISA测验建立的学生学习质量数据分析系统检测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习成绩上,学校课堂教学的解释率为40%。
由此看来,多年来人们信奉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所谓教学规律,值得质疑,需要重新阐释“课堂”、“课堂教学”的内涵,重新思考学生发展的途径和学习方式等问题。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反对单一的接受性教学,主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质是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超越。学习方式,是指反映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方式。
(九)世界教育之势
开设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并不是新课程的独创,而是面对时代发展和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共同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
①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②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这种课程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③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1]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面。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2]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3.日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有一类课程:“特别活动”,它包括校传统活动、学生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三个方面。由于“特别活动”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性需要。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综合学习时间”的增设,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的三个板块变成了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构成的四个板块。[3]“综合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4]
4.我国台湾省
我国台湾省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和《国民中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为“综合活动”,它主要包括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团体活动等。[5]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省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国外和台湾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大致包括: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主体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主题探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
⑴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中学在1998年4月开始实施“课题研究学习”,规定设计“现实生活的环境”、“国际理解教育”、“信息”、“健康”四个领域,其中“现实生活的环境”是“课题研究学习”的主要领域。[6]
表1.2国外中小学生的自然探究领域及问题

自然探究领域

问 题 举 例

粮食资源

粮食生产、农业、耕地保护

人口与生存

地区或国家或世界人口增长、移民、承载能力、建筑

空气质量与大气

酸雨、汽车尾气与空气污染、CO2、臭氧层衰竭、地球变暖

水资源

废水处理、河口或港湾、水供应与分配、地下水污染

战争技术

神经错乱性毒气、核发展、核武器威胁

土地使用

水土流失、开垦、城市发展、森林砍伐、盐碱化

能源短缺

合成燃料、太阳能、化石燃料

有害物资

废物垃圾处理、有毒物品及其预防

植物

城市植被与绿化、植物多样性遗传与保护

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特征研究

人类健康和疾病

传染和非传染疾病、噪声与健康、饮食与营养、锻炼、精神健康

⑵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是各国中小学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证券与股票、产业结构研究等)、社会政治(如美国各州的社会研究课大多设有“美国政府”、“美国民族”等课题研究学习的内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探究、个人、群体与制度的探究等领域。[7]社会研究领域是围绕社会现实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国外中小学生的社会研究领域可如下表(表1.3.)所示:
表1.3 国外中小学生的社会研究领域

社会探究领域

问 题 举 例

历史
探讨

社区和乡土历史

社区或故乡的地理变迁、历史考察

民族和国家历史

国家与民族的形成(我的祖国)、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经济
探讨

产业

社区产业结构、新兴产业设计与开发、旅游业、生物农业、产业的竞争力、IT产业

市场

证券与股票、电子商务、市场开发策略

职业

性别与职业、职业的适应性、职业设计与选择






政府

政府结构调整、军事策略、国际关系

民主
制度

儿童利益、妇女问题、少数民族、新闻传媒与批评、法律、什么人能当总统、选举与生活

决策

历史上的决策反思、战争问题

文化

探讨

民族

文化

饮食文化研究、黑人音乐与经济、黑人音乐与政治、今天的印第安人文化、信仰、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遗产遗址研究

文化交流

外国文化问题、理解外国(国际理解)

社会
危机
探讨

政治危机

政治家丑闻、种族歧视、避免战争、地球村

经济危机

经济萧条、失业问题、股市星期五

生存危机

毒品问题、环境保护、AIDS预防、堕胎、校园暴力

2.社会实践学习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
⑴社会服务活动。我国台湾中小学的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得较为齐全,包括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幼服务、交通服务、生活纠察服务、环保服务、爱盲服务(即助残服务)等,而且有年活动时间标准。[8]美国大多数中小学也有类似的服务性活动课程,宾夕法利亚州南米德尔顿学区(the South Middleton School District)规定了学区各中小学一系列的学校服务、社区服务的活动,并纳入课程规划日历实施。[9]
⑵社会考察活动。社会考察具有社会调查的功能,一些国家的课程标准把社会考察活动作为“综合性体验学习”,通过考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就社区或地方历史演进、环境保护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政策进行调查研究性的考察、从了解政府对社会或社区发展的战略等。社会考察活动有专题考察,也有综合考察。日本中学综合学习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应开展“综合体验性学习”。
⑶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学校组织学生群体活动、学生个人活动,如台湾课程改革中要求中学生参加各种“义工”(即义务工作)活动、学生个人随时进行敬老活动,并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义务工作的次数。美国中小学的社会公益活动一般由学区制定基本标准,由学校组织实施,如养老院公益活动、为非洲灾民募捐活动等等,以便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生活学习
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生活学习的领域已报包括以下诸方面:
⑴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都设计了程度不同的生活技能的实践活动。小学中低年级的生活学习中就有食品制作、缝纫、简单手工等活动,5-9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生活学习设计家政管理等领域的内容,如家庭理财、家庭投资、家庭生活文化设计等活动,以及生活环境适应活动,如野外生存。
⑵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为了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国外中小学开设了生活中的科技运用、设计与创造活动。如服装设计、居室装饰设计、生活建筑设计等活动内容。此类活动并非完全是技艺性的,其中包含着复杂的价值观问题,需要学生在设计与创造中进行价值判断。
(十)课程改革的公共议题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公共议题或中心话题,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已经成为新课程的热点。大家普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下面一组数字值得我们思考:
1.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综合实践活动全国性、省级、地区和校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2001年以来,连续组织了五届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会,与会代表十分踊跃。
2.全国各地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网站148个;其中,“新思考·综合实践活动网”、“都乐网”、“嘉兴综合实践活动网”等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每周的点击率超过30万人次;网络检索发现,各类网站中建立的“综合实践群组”超过600多个。
3.全国有18个省市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究组织。
4.《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中文教育核心期刊以及各级教育刊物十分重视发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论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论文无以计数;全国出版了《综合实践活动》专刊杂志3份。
5.全国有超过100个地市将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纳入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予以全面考核。
6.普通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著名大学录取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数由2000年不足100人,到2005年增长到2000多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和公共议题。经国务院同意,《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南》被列为《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之一,予以实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