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如题所述

道德(社会学概念)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文名:道德;外文名morality作用:增进幸福;出自《道德经》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道德的事的定义】

道德的事指的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可以增进人民幸福感、促进社会进步的事。

【词源】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其他定义】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各种文化中的道德观

相较于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哲学中的伦理学),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Moral)跟非道德领域(Amoral,异于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开来(中文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属于宗教,例如耶和华或安拉或法(印度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 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 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 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 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 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 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 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第2个回答  2021-01-16
1*马克思主义认为,额咯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3*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社会关系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利益矛盾的,迫切需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第3个回答  2021-01-16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第4个回答  2021-01-16
(一) 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 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 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 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 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 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 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 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 的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