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仪表礼仪应遵守哪些原则

如题所述

那么,什么样的仪表是美的仪表?仪表美的理想是什么?应当说,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个性是任何事物作为其自身存在的基础,因此,理想中的仪表美,或称仪表美的理想,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而只能是一些原则性的提示。这些原则性的提示应涵盖:良好的仪容、得体的服饰、优雅的体态。如何拥有良好的仪容、得体的服饰、优雅的体态?这是值得每位大学生思考的问题。
1、“秀外慧中”,仪表美要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仪表美是人的外在美,但它和内在美不是绝对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它和内在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美。当然,在人的整体美中,最重要的还不在于人的外在美,而在于人的内在美。
如何使人的外在仪表更好地体现自身的内在美是我们追求仪表美的目的之所在。一个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文化修养、超人的智力智慧的人是一个非常美的人,有了这种内在的美,人的美才真正有了依托。心灵的内在美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能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激动,打下深刻的烙印,它操纵、驾驭着外在美,是人的美之源泉。正因为有了内在美的存在,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才能让人产生由衷的美感,因此,人的美,最重要的是内在美。
早在我国古代,就曾有过“美需内求”的结论,内求“充实”,“充实之谓美。”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中国古代的仪表之美似乎更强调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最终的目标是超脱目观之美,把一个人的德性提高到宇宙精神的广阔境地。“美需内求”的中国古代美学观看到了美之根本,但对美的理解是狭隘的。
外在美也是人的整体美的一部分,它在人的整体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房子有室内装修和室外装修之分一样。室内即使装修得舒适悦目,而室外如果装修得花哨刺目,庸俗至极,人们也会敬而远之。对于一个人,何尝不如此?
其实,外在美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人的内在美,它是内在美的延伸。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描写过周总理:“他经常靠在椅背上,用富有表现力的手势来增强谈话效果,当要扩大谈话范围,或是从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时,他经常用手在面前一挥;在争论有了结论时,他又会把两手放在一起,十指相对;在会议中,他对一些俏皮话暗自发笑;在闲聊时,他又变得轻松自如,有时对善意的玩笑发出朗朗的笑声。”可见,周总理那富有表现力的仪表仪态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周总理那坚毅的目光、沉着的举止、儒雅的风度是他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以及超人的智力和智慧的集中表现。
当然,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才是仪表美的理想。但在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完全实现两者的统一。天生丽质若不思进取则易流于庸俗;外形欠佳但后天勤学苦练则可能弥补生理缺陷,甚至这种心智的光芒能使生理瑕疵忽略不计。同学们,当你正在为自己的外形欠佳感到困惑的时候,积极行动起来吧,用知识和智慧不断地充实自己,创造深厚的内在美。古人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读书能使人洋溢出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确实,读书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能增强人的思维能力,扩大人的学时视野,净化人的心灵浮尘。经常读书能使人的性格、思想、涵养、素质、修养等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乍一看,某个人长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真漂亮!某人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真帅!但多看一会儿,又觉得平淡无奇。这是因为她(他)的美缺少内涵,没有深度,经不住琢磨和回味,那仅仅是一种外在美,是缺乏和内在美协调、统一的外在美。
与此相反,而《老井》中的孙旺泉---乍一看,此人其貌不扬,平平淡淡。接触久了之后才知道,他待人真诚,心胸宽广;才高八斗,身怀绝技;心地善良,勤劳贤惠;理想远大,志趣超然……总之具有无穷的人性优点和人格魅力,其灵魂之美给予人们的感受以远远超出其形体之不足给予人们的感受。也正如包拯,天生面黑如碳,但面黑心善,智慧卓然,浩然正气存于心,公正廉名彰于行,天地为之歌颂,世代向其敬仰。这种深厚的内在美使人们似乎完全可以忽略其外在的“形不佳”,甚至于由内在美推及其外在美,难道面黑就不美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看见艺术家在精心创作的时候,当你听到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的时候,或者当你看见成功人士在规划蓝图、指点江山的时候,甚至当你看见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时候,或者当你倾听残疾人在诉说其自强、自立事迹的时候,你心中涌起的感受是崇敬、钦佩与羡慕,他(她)长得怎么样、衣着是否得体、体态是否优雅,你已全然不顾,满不在乎了,即使长得很丑,你也已不觉得了,因为那时的你已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所占据,他(她)的美已经不在外表,而是深入骨髓,融入灵魂。---这也是一种美,一种超越外表、永不消失、且更令人难以忘怀的美!这就是人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