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为何多爱用小人而不用君子?

如题所述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看从历史上来看,帝王身边都有不少的小人。原因有以下这么几点:

1. 说话好听

先想一个问题,历史上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君子。皇帝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他们最终的命运是什么样呢?

举个例子,海瑞写过骂嘉靖皇帝的天下第一疏《治安疏》,在里面这么骂:嘉靖嘉靖,家家户户干干净净,把嘉靖气的想直接杀了他,后期要不是遇到赦免,估计就在牢里根本出不来了。

小人呐,他们能够顺着皇帝的心意来说话。毕竟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好听的话,而不是说出这种忤逆自己心意的话。既然要用人,为什么不用那些让自己顺心的人呢?

2.逢迎上意

历史上的大奸臣严嵩,他就知道如何去逢迎上意。一开始,严嵩还算是一个正人君子,但是后期呢,改变不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嘉靖皇帝信道教,严嵩写的一手好青词,善于抓着机会进献各种词。他还特别能领会皇帝的意图,不仅找人为皇帝炼妖,还亲自试服丹药。尽管在所有人看来,严嵩是个奸臣,但在明世宗眼里,严嵩可是可靠的手下。

3.能做不方便做的事情

帝王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一些不方便自己下黑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小人去做。

武则天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用来清除忠于李唐的官员,维护自己的统治。等到小人用完了,直接一杀了之,这时候惩处小人,还能够挽回自己的形象,只是一时被蒙蔽而已,最终还是英明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9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不是谁都能承受忠言的沉重,这就是问题了。很多时候,帝王也知道,朝廷里那个总是力争改革,请求皇帝重视灾情,敢于对抗宦官和外戚的大臣,是个忠臣,是个君子。但是,他实在让自己自己很烦,很丢脸。所以,还是且行且寻欢取乐吧,人生苦短啊。

有时候,帝王也有分不清小人和君子的时候。小人不一定是以真面目示人的,也很可能跟糖衣炮弹一样,裹着忠臣的外表,打着为皇帝着想的名义,一步一步取得皇帝的信任,然后做坏事的。而君子呢,君子多半骄傲而且不会变通,挺着腰板,成为靶子。

当瓦刺进犯的时候,所有大臣都劝朱祁镇守住北京,然后和瓦刺和谈,达成贸易关系。而王振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梦”,以及在家乡人面前威风一把而不断怂恿皇帝带兵出京打战。最后,满朝文武大臣的话,都不及一个太监的话的作用大。朱祁镇就是那种典型的用小人的皇帝。

第2个回答  2018-01-09

“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古代皇帝身边都有忠臣和小人,但亡国之君的身边一定是有小人得势,国家的兴衰自然靠皇帝是不够的,身边当然要许多谋士和敢于谏言的人,自然有些皇帝不喜欢这样的人,因为有些话会损伤到皇帝的尊严和权威。

我是“一国之君”,你如果劈头盖脸的说我这不对,那不对,我自然不能给你好果子吃,在古代,历代帝王都不喜欢敢说直话的大臣,即使他们说的有道理,也逃脱不了日后被贬黜。君子谏言也一定要有技巧,在春秋战国时期,邹忌讽齐王纳谏,很好的处理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君王,又使得君王的颜面不会丢失。

小人得势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嚼舌根,皇上又不知道是真是假,于是也就听着小人溜须拍马的吹,皇帝还真的信以为真,你把皇帝吹高兴了,就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即使小人错了,但是,皇帝喜欢啊,所以,小人深得皇帝的心,而君子谏言往往适得其反。

但是,君子有利于国运的兴盛,小人则是把一个朝代带向了末路。

第3个回答  2018-01-09

我们都知道小人大多数是奸臣,而奸臣特别会“说话”,溜须拍马更是技高一筹。可谓是皇帝爱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哪怕自己恶心的掉起皮疙瘩那也无所谓。

本来皇帝就代表着至强无上的权利,这些人这么顺从他让他感觉很舒服。所以一般比较容易完成的美差都会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就这样直接捡漏。

而忠臣则是直言进谏大多说的都是皇帝不爱听的话,甚至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是如此就更不要说皇帝了。

所以他们往往得不到重用,甚至很多都是死的很冤屈,身首异处的也大有人在。当然其中也不乏是被小人奸臣给害死的。

当然皇帝也不是傻子,知道他们这样还用他们,因为小人更容易猜中小人得想法。这些阴暗面是比较耿直的大臣想不到的。

而忠臣的想法就大多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心灵鸡汤”,皇帝都懂。对方也都懂,所以最好用的还是小人得点子。

第4个回答  2018-09-13
太正的人不好办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