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害怕吴三桂,他死后,下令将其尸体肢解,才能够安心?

康熙为何害怕吴三桂?

首先肯定是害怕吴三桂权力越来越大越不好控制,其次就是总有一种说法叫死而复生,康熙当然也害怕,于是就下令将其尸体肢解,让吴三桂死得彻彻底底,康熙也能够安心。

吴三桂是明朝遗留下来的人,虽然他对清朝做了许多贡献,但是清朝的人并没有信任他,因为始终他是明朝的人,害怕他反清复明。所以康熙也留了一些心眼儿,只是赏赐吴三桂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并没有实质上提他的权利。

吴三桂也是一个狠人,他的官爵厚禄都是踩在了自己同族同胞的尸体上,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不惜杀掉自己的同伴。

随着他的屡立战功,康熙开始对他放松一些警惕,但是也不是完全放松,只是赏赐了一些让她荣华富贵的东西。可在吴三桂的眼里,这些东西是远远不足的够的,他想要的更多。于是他便向康熙提出想要更多实质上的权利,当然,康熙是不会同意的,康熙也害怕吴三桂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就将吴三桂剥削了官位。


就这样战争一触即发,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去抗击清朝,因为当时的百姓几乎都是汉人,所以对于这个反清复明的呼声还是挺高的。但是就是因为吴三桂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内部就出现了矛盾,他们没有像清军一样有正规的训练,所以最终吴三桂的这支军队抵抗不了清军。

那么吴三桂自己最终也是病死的,康熙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下令将他尸体肢解,害怕他死而复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吴三桂当做满清的走狗,不断为满清办事,而且所立下的功绩同样是不计其数。那样一名老奸巨猾的人,将自己同族同胞们的尸体当做自己官运前进的敲门砖,真的是惨无人道。随着吴三桂不断立功,这时候的清朝皇帝开始放松了对他的警觉,给予他大福大贵的生活,之后也是吴三桂的儿子成为皇帝的驸马。

吴三桂对于眼下的一切一丝一毫没有一点儿知足常乐,想要获得更充足的权利钱财。那样的条件提出,当然清朝的皇帝不可能接受,因为害怕权势过大的吴三桂威胁到满清的安危。

就是这样吴三桂不仅没有封官加爵相反还遭受了满清的欺侮,夺走了原先的权利。吴三桂以借兵收取军饷的托词扩大自己的部队战斗力,而且之后在云南省等地喊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一路上披荆斩棘,因为百姓全部都是汉人,因而对于反清复明的呼声依然非常高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这样吴三桂开始自己称帝,而且率军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清军。如此一来导致康熙皇帝忧虑。

但是由于吴三桂这帮人的乌合之众,很快的内部产生了越来越多问题,无论是财政粮草,还是军内民心的团结一致全部都是没法和正规的清军相比较。就是这样吴三桂的部队依然没法抵御清军这支正规部队。

最后吴三桂病亡在自己的都城。也就是这样康熙才松了一口气。而且下令将吴三桂的尸体肢解派发到各县。由于吴三桂是病亡的,康熙皇帝对于那样的死感觉依然在世,所以心里的恐惧感就必须将其肢解方解心里的的阴影。

第2个回答  2019-10-22
“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藩王叛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之乱”从公元1673年到1681年,历时八年,最终以康熙帝平定三藩而结束。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吴三桂在战争初期,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最终失败了。那么身经百战的吴三桂为什么会败给年纪轻轻没有统兵经验的康熙帝呢?这六个原因,不可不知道。
第一:民心所向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一句话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三藩之乱”吴三桂虽然是汉人反对满清的统治,但是并没有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因为吴三桂当年冲冠一怒引清军入关,满洲八旗铁骑迅速占领中原花花世界,在汉人心中吴三桂是千古罪人,是“汉奸”。从打开山海关因清军入关开始,吴三桂就一直背负着“汉奸”之名,民间对吴三桂无不痛恨。而此时吴三桂起兵反清距离清朝统治全国已经二十多年,清朝皇帝施行仁政,提倡“满汉一家”,减轻苛捐杂税,承诺永不加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渐提升,可以说正是民心思治的时候。吴三桂此时挑起战乱,无疑是让百姓再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吴三桂没有得到民心,得不到民心,如何得天下?而康熙帝则不同,康熙帝施行的仁政则是民心所向。
第二:道义上得不到支持,师出无名
自古以来,起兵都讲究师出有名,而吴三桂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吴三桂当年为了向清朝表忠心,追杀绞死南明永历皇帝的事情以及引清军入关的事情依然历历在目,此时吴三桂起兵反清,却没有打出复明的旗号,这让明朝的那些遗老遗少以及反清义士无所适从,像天地会,沐王府,台湾郑氏,都是著名的反清组织。这些组织打出的旗号是“反清复明”,是忠于大明王朝的。而吴三桂不一样,吴三桂没有拥立明室后裔,更没有提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而是“反满复汉”,想自己称帝,这就让吴三桂在道义上得不到支持,这也为吴三桂的失利埋下伏笔。
第三:双方经济对比
吴三桂造反,是以云南一隅对抗全国,经济方面的差距可想而知。战争不光是人力和意志的比拼,还是军需物资的比拼。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军需物资在战争中的作用。吴三桂仅仅依靠云南一隅的财力,物力,兵力,而康熙帝则是坐拥全中国的人力,物力,兵力,后备资源和兵员的补充可以说是源源不绝。吴三桂是从昆明起兵,要攻入北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这个时候,战备物质和兵员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吴三桂实在没有兵源再补充了,所以,军队越打越少。
第四:地理优势和劣势
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所谓居高临下,北方多山地,就注定了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帝王统一中国的时候,都是从北向南的统一,很少有从南往北的统一。所以,吴三桂向从南往北去夺取天下,难度可想而知。而南方地势平坦,多平原,也更加有利于满清八旗的骑兵作战。而且北方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不管想要拿下,确实不易。
第五:知识分子反对吴三桂
这一点其实和第一点相似,第一点说的是民心,这一点说的是知识分子的心。想要夺取天下,百姓很重要,知识分子当然也重要。吴三桂叛明降清,如今又叛清企图称帝,早已被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所唾弃,文人的口诛笔伐,对吴三桂来说,是很致命的。而此时康熙帝则是善待文人,重用文人,高下立判。
第六:吴三桂的战略
吴三桂反清之所以失败,战略失误也是很大的因素。吴三桂起兵之后,先后横扫云贵,川,湘,再加上其余两藩耿精忠和尚可喜占领的地盘,三藩实际上控制的地区已经非常大,大到半个中国。但是此时吴三桂没有继续向北用兵,而是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希望能和清廷划江而治。而此时康熙帝则是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兵力,坚决打击吴三桂,同时招抚其他反叛者,让吴三桂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第3个回答  2019-10-23
吴三桂的功绩,在满清朝的历史上也绝对找不出五个人,因此满清甚至不惜用裂土分封的方式报答吴三桂,他们也明白,没有吴三桂的鼎力相助,想要如此快速的定鼎中原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吴三桂被封平西亲王,镇守云南开藩设府,接手当地军政大权,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儿子吴应熊娶了公主,加太子少保。亲王是满清最高一等的爵位了,授予一名汉人,整个清王朝无出其右。
吴三桂获封平西王后,一直待在云南巩固自己的势力,他率军攻打土匪流寇,平定水西土司,维持了云南一带短时间的安稳,把云南治理得井井有条。对手下的士兵也没有放松训练,他知道自己并没有被满清皇权真正接纳,所以不得不警惕。在多年的经营下,吴三桂在云南的实力强悍无比,毫不夸张地说,云南的百姓只知平西王不知满清帝。
第4个回答  2019-10-24
在多年的经营下,吴三桂在云南的实力强悍无比,毫不夸张地说,云南的百姓只知平西王不知满清帝。他带领的部下也是非常多的,康熙为了怕他和他的部下谋反,所以就必须亲眼看着他死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