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10-19
目前历史学界的观点是,中秋节的形成期是在唐宋时期,属于一般性节日;中秋节的鼎盛期则完成于明清时期,其在节日民俗中的地位得以显著上升,成为民众普遍的大节庆之日。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古到今,月亮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着太多太多的意义。在八月十五月圆到来之际,大锤与列位读者听友一同探讨,咱们现在中秋节的赏月习俗,是怎么来的。
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赏月传统,实际是古代先秦时期“夕月”传统的延续。所谓的夕月,实际就是古代君王组织的祭月仪式。按照《国语》的说法,古代的先王获得天下之后,就会尊崇上天和日月。这种祭祀实际是用祭祀上天和日月的形式,来要求百姓尊崇君王自己,相当于君王借着祭祀太阳和月亮的方式,向百姓们宣告,朕代表太阳代表月亮统治你们。
按照《周礼》的说法,这个夕月要在秋分举行,而且方向是“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由于这个夕月传统能够某种程度上增加封建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因此夕月仪式,作为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官方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现在咱们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公园,其内就有明清时期月坛的遗迹。
而古代封建王朝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夕月仪式,而且夕月的日子还选在了跟中秋节比较接近的秋分之日,这些都会导致民俗中有意无意的效仿,因此可以说,古代统治阶级举行的夕月活动,对民间形成中秋节赏月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当然,这只是中秋节赏月习俗的来源说法之一。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时候,文人雅士就有了“玩月”的传统,这个传统的起源是这样的:东晋时期,当时的名士谢尚,官拜镇西将军镇守牛渚,他一日偶然在月夜泛舟于江上,结果意外听到有人在临近的船上咏诗讽刺自己,虽然对方歌咏的是讽刺自己的诗歌,但是诗歌本身质量却很高,谢尚听了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大为赞赏对方的才气,于是邀请那个讽刺者过船一叙,那个讽刺者是个穷书生,叫做袁宏,谢袁二人一见如故,在船上一边赏月一边叙谈,这投缘一直投到天明。这一桩故事由于两人地位悬殊却能互相唱和相得,充满正能量,因而得以在文人雅士中迅速流传,最终成为一段佳话。
这里大锤要补充一句:这个玩月习俗从东晋出现,历经南北朝,到了隋唐时期已经成为文人普遍的月下游乐方式之一。但是这个时候的玩月,还没有确定在八月十五,但是它已经逐步靠拢到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前后了,原因只有一个:每月十五那一天的月亮最大最亮,在这一天进行玩月会最舒服。
进入唐代,赏月活动开始正式与中秋节合并了。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峤曾写过《中秋月》一诗,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中秋与月亮勾连在一起。之后又有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这两首诗歌之后,月亮终于与中秋联手了。
从此发轫,到了中晚唐时期,八月十五夜玩月成为了文人雅士争相参与的娱乐活动。当时的诗人欧阳詹曾经写作《玩月》诗并作序,他在序言里第一次详细解释了中秋玩月的传统流传等掌故:玩月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
欧阳詹还特别解释了赏月与中秋的关系,他是这么说的:玩月这个事情,如果选择在冬天晚上,就会遇到繁霜,赏月会赏得自己非常寒冷;如果选择在夏天晚上,就会遇到云彩,而且晚上也会很热。云彩会遮蔽月亮,寒霜则侵人肌骨,因此冬夏两季进行玩月都会有所妨碍,体感不够舒服,难免扫了文人们的玩月雅兴。因此,从可操作性角度来说,秋天赏月比较好。而在秋天的月亮,最大最美最圆的夜晚,非中秋莫属。
欧阳詹对中秋赏月的解释,可以说是当时唐朝文人墨客对中秋赏月活动追捧的最详细解释。欧阳詹之后,白居易、刘禹锡、元稹[zhěn]、徐凝、皮日休等人都纷纷加入了中秋夜赏月歌咏大军,中秋赏月的风俗得以在唐代的文人骚客间彻底流传开来。
这个时候的中秋赏月虽然得以在文人阶层流传,但是文人墨客所倡导的中秋赏月始终是一件受众面比较窄的活动,不过由于他们历来也是古代流行风尚的带动者,因此很快这个风俗就从文人波及了民间。
当然,如果只是赏月赋诗饮酒作乐,那么中秋赏月的习俗只能是局限于曲高和寡,是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举国中秋共月圆的普及程度的。
在宋代,中秋赏月活动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民间内容扩展,这就是把民间的饮食、风俗、游戏等活动大量植入中秋赏月之中,从而一举奠定了中秋节和中秋赏月的历史地位。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pèi]。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枣、栗、葡萄、弄色枨[chéng]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huáng]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pián]阗[tián] ,至于通晓。
到了北宋末年的中秋赏月,已经是上至耄耋下至孩童的全民性通宵狂欢了,点缀期间的是新酒、时令蔬果和新鲜食材。从一轮清辉冷月下的诗文唱和,到一夜繁华嬉闹中的合家团圆,有了大众广泛参与的玩月活动,终于将中秋赏月发扬光大,直到今天。
第2个回答 2020-10-19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为何要在中秋赏?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他从天气角度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在今天的科学角度看来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们选择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赏月还有历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进行欣赏。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从历代赏月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话的痕迹,桂树、白兔、嫦娥是常见的意象,也证明了古代月亮神话对赏月风尚的浓厚影响。
中秋节赏月的由来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苦干,老百姓眼看无法生活下去。后来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久,后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夫妻俩恩恩爱爱。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上天成仙。然后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奸诈刁钻的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外出狩猎,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不死药,立刻飘离地面向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苦苦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是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第3个回答 2020-10-19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苦干,老百姓眼看无法生活下去。后来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夫妻俩恩恩爱爱。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即刻上天成仙。然后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奸诈刁钻的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外出狩猎,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不死药,立刻飘离地面向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苦苦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