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严重心理创伤的人怎么修复

如题所述

出现心理创伤后应该积极转移注意力,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第一、要学会倾诉,尤其是心理创伤特别严重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和自己的父母、同学、朋友好好的沟通和交流,寻找他们的鼓励、包容和支持,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支持感,无论任何时候,来自于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都是获得幸福最大的来源之一,也能够催促我们变得更好,变得更加有活力、有动力。第二、一定要做自己能够做、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出去逛街、吃美食、看电影、看搞笑的视频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让自己从心理创伤的问题转移出来,让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上面,只有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才能获得充实的人生,从而变得幸福和快乐。第三、也应该规律的生活、适当的运动,尤其是做瑜伽、打羽毛球、游泳、跑步等,这些有氧运动可以很好的缓解心理创伤的问题,尤其是减轻压抑、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但是这些运动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去做,同时坚持规律的去做,以上所有的方法都可以。您好 如果有条件,建议进行短期的心理倾诉与疏导。

简单的谈下您的问题,成长不顺利缺乏爱好像是关键问题,导致比较自闭不信任任何人,通常这样的因果问题还是正常的,自己本身不需要惊慌。

当我们踏上社会之后,其实你会发现在生活中有些人的确是值得我们去交往去信任的,我想你心里也清楚,你心底里愿意和他们交往成为好友。

当你完全了解自己的心底的时候,你需要跨出这一步,需要主动的和他们去交往的时候,你便发现你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很好的面对,最好就是别人主动来找你,甚至他人主动了你还是会把关系弄糟糕。

在最后的问题中我们看到交往中陷入心理冲突,其实这样的冲突的原因你自己心里是明白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冲突呢。

自然 我们要回到关键的问题,小时候的不顺利和缺乏爱,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后面的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我们知道小时候,已经回不去了,所以在你心里的创伤或许是永久的阴暗的难以恢复的。

一般碰到这样的委托人,通常会让委托人把之前小时候的故事,不满,心底里的一切不顺利都倾诉出来,经过心里咨询师的分析与引导,走出这样阴暗的潜意识

如果想要自己想办法的话,我介绍一些方法你可以试下:
1、自己写日志,把以前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全部写下来,写出来不是为了记录或者分析,只是为了一种宣泄,当你清空你那些不好的潜意识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无比的轻松,从而达到自我修复的目的。
2、找一个自己的好友和他聊天倾诉,把倒霉的事情丢给他,其实和找咨询师有同样的作用,只是必须自己引导自己,一定要尽全力丢弃那些阴暗的回忆,效果和前一条是差不多的。
3、正面且强烈的自我心里暗示,前面就谈到过,现在的社会中生活中有着你愿意交往的朋友,你其实是信任他们的,但问题是你信心不够,遇到问题挫折你便败下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往往能够让自己信心倍增,从而抵触掉一些消极面,做法也很简单,挖掘自己心里阳光面,无时无刻的开导自己,在睡觉前、起床后、坐车的时候、上班、读书的时候,都可以进行,你要告诉自己你能做什么,你完全可以做到,你是有信心有能力的,即使失败我也可以继续,包括告诉自己,我应该信任别人,他们的确是值得我信任的,他们和我之前的不顺利没有关系,我完全可以和他们和的来,给自己建立信心并且强化正面的潜意识。这样的方法如果没有专业的引导可能比较难,但的确可以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而且很强大,不用说修复自己的心理问题,可以受用一生。

最后通常处理一些缺爱的人之中,我们会加倍的给予鼓励和赞扬,自闭的治疗不是一天两天就ok的,如果周围没有人帮忙,你一定要一步步,一点点的前进,每次有让自己进步或者增加信心的举动,或者成功的与他人交谈成为好友之后,都需要给自己鼓励或者奖励,为了这点进步,甚至可以邀请朋友一起出游,吃饭,聊天,做一些或买一些自己喜欢开心的事情和东西来奖励自己,那么这样我们就会走进一个良性的循环,让自己增加信心-->成功的进步-->获得成果得到奖励-->让自己得到更多的信心。

只有这样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有句话说有自信的人最美丽,况且意识是可以被控制的,不用害怕自己的阴暗面,大胆的走出去,有信心有勇气!!

希望对你有用,祝你好运。这似乎可以与提高自己整体素质联系起来。应该从如何深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改造自己和谐世界的角度入手。

首先应该阅读相应的书籍,学习相关的生命科学的内容,对开发大脑与个体生命进化联系起来看。相关的书籍很多,我觉得最适合一般人入手没有任何弊端的书籍应该是一行法师的《正念的奇迹》《生命的转化与疗救》如果增强牢固信心的话,可以看一下金满慈老人的《参禅日记》可以极大极真实的使你认识到这些不是天方夜谭。认识到这些事如此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第二在阅读基础上,可以梳理自己对自己世界的认识。思想上几个原则:你想自己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生活,但需要耐心地坚韧的点滴的去做;对自己负责,爱自己,才能爱世界,不要害羞说自己;要爱自己,爱世界,但不要娇惯纵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权利我们只可以帮助但不能包办也无权干涉指责;播种太阳收获温暖与光明。

第三如何的做,具备了以上基本的思想理念,可以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制定生活的长期短期目标,一点点实现,因为目标很小所以可以克服惰性,真实的实现,集腋成裘,慢慢积累,再伟大的目标也会实现。平时生活要专一细致层次分明的做好并享受每一件事情,念兹在兹,就是吃饭时心在嘴上,走路时心在腿上。时候要及时总结自己生活,不要欠账。

第四每天拿出一段时间静静地与自己呆一会儿,不想不做,只是体味感受,可以积蓄力量,明晰自心。每天静静地问自己半小时问题,认真的回答,慢慢会明白很多问题,明白自己内心。每天专门时间给自己一千个微笑,使得自己身心柔和清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像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人,即便感觉找到了心中的灵魂伴侣,但对方未必就看得上我们,毕竟我们没有什么闪光点,很普通,普通的就像世俗中的一流,每日不停工作,脑海里想得最多就是如何赚更多钱,不敢休息,赚钱,存钱,买房子,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梦想,即便买了房子,早些还完房款也成了梦想。

所以,当我们以为找到了心中的灵魂伴侣,最后却发现错了,或是被辜负了,被人抛弃了,或是我们受不了对方,离开了,心灵上都会受到创伤。因为感觉初见时候,都是充满了欺骗,彼此都表现的那么美好,在一起后,各种丑陋习俗统统暴露出来,令人难以接受。

更多人是相处之后,不再约束自己,不再克制自己,横着长肉,懒得出奇,让另一方,难以忍受,迫不得已离开了对方,其实离开的那一方也好,被留下的一方也好,心灵都会受到创伤。说得再直白一点,有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恋爱,心灵都会受到创伤。

那么,心灵受到了创伤该如何修复呢?在没有读毕淑敏之前,我知道网络有一段话说得印象挺深刻的。想要早点愈合心灵的创伤,就要再去找一个伴,倘若这个伴比之前的要好,那么就会很快愈合之前心灵所受的创伤。

倘若不够好,那么心灵创伤就难以愈合,可能会伤上加伤。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毕淑敏的一段语录,她就说出了实话,文字如下:

身上的伤口可能会自然地长好,但心灵的创伤,自己修复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能依赖的只有中性的时间。——毕淑敏#毕淑敏语录#
读完毕淑敏这段语录,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身同感受,身上的伤,真的可以自己愈合,哪怕不管,也会好,更何况可以涂一些药,而且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心灵的创伤,真的好像无药可救一样,正如毕淑敏所言一样,只能依赖中性的时间。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毕淑敏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8
什么是严重心理创伤?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历了比较大的天灾人祸,比如战争、地震、海啸、车祸、暴力犯罪的绑架、杀人等等,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各种恐怖恶心的画面、声音、感觉和情绪,会淤积在记忆里面,在脑海、睡眠中不断反复出现。这个状态,叫做“闪回”,是严重心理创伤的一大特点。

例如,经历过地震的灾民群体,经常在睡梦中感到大地在颤抖,看到亲人血肉模糊的画面,吓得一身冷汗醒过来;甚至在白天也会出现这种幻觉;

遭遇过战争,刑事犯罪,校园暴力的人经常梦到自己回到当初被伤害的地方,被施暴者恶狠狠伤害的画面。电影《第一滴血》主角史泰龙,在战争结束回国后,经常梦到自己被俘虏后被日军拷打的场面。许多军旅题材的电影,小说中都提到这类幻觉:士兵们在正常情况下,突然看到自己的血淋淋的战友,或是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又活生生出现在自己眼前。

这种画面、声音、感觉,会在睡梦甚至在大白天,在人非常放松的时候突然出现。这类感受很真实,导致当事人情绪失控崩溃,让当事人感到难以分辨现实和虚幻。

不良记忆的淤积,让人的思维变得非常狭窄、封闭,陷入恶性循环的冗思(心理学术语)。用俗话说是“钻牛角尖”,反复不停地思考:“为什么倒霉的是我”?反复自责:当初为什么我这么胆小懦弱?为什么不反抗或想办法逃走?……这些念头反复出现,产生巨大的内疚感、自罪感,让当事人长期悔恨鄙视自己,自我封闭,拒绝求助,甚至酗酒、吸毒、赌博、自残、性堕落等等,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

一般情况下,在严重心理创伤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失眠、焦虑和抑郁。创伤会导致当事人从成熟、稳重变得低龄化,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以避免面对现实问题而痛苦。

如果施暴者和被害人有长期接触的机会,例如绑匪和人质、强奸犯和受害人,后者甚至会形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是一种精神障碍,意思是人质爱上绑匪,并且对绑匪的命令死心塌地、忠心不二。

二、修复严重心理创伤的基本条件

◆ 安全的环境

尽量让被害人远离曾经遇害的地点以及类似的情景。如果被害人还能和施暴者见面(常见的如校园欺凌,暴力学生照样呆在校园里),会造成一切心理治疗前功尽弃,甚至比之前更重。

曾经有个小学男生,被一伙校园小流氓将其生殖器打残,当他从医院返回校园的时候,居然看到这伙人毫发无损的继续在学校混日子,照样嘲笑他,他悲愤之余自杀。

◆社会力量和医疗支持

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当事人的恐惧感、非现实感大大降低,获得自信和自尊。例如,一个性创伤案例中,丈夫没有否定或者抛弃受伤害的妻子,而是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说:“之前没有很好帮助你,我是有愧疚的,希望今后的生活中能对你有更大的帮助。”这给妻子带来很大的安慰。

这方面的陪伴,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技术,并非普通人的安慰。陪伴者应该了解,当事人的创伤记忆的闪回,会导致消极情绪大量涌入其躯体(头部、胸口、腹部等),使其易激惹与暴怒。当事人对这种状态也感到恐惧,甚至认为自己“疯了”。这样的情况下,当事人(一定)会把陪伴者作为发泄对象。因为陪伴者是安全的,可以让自己发泄愤怒;发泄过后,当事人自己也后悔和严重自责,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所以,陪伴者要预知这种可能性,做好心理准备;另外,陪护不仅仅是精神支持,还要照顾当事人的生活起居。人遭遇心理创伤后,睡不好,吃不下东西,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营养是优先的。其次是带领当事人出去参与各种活动,改善心情。

这种陪护是个长期的过程,以年计算,不能随意换人。汶川地震灾区一个很尴尬的状况,短期内一大批人前来救援,没过多久全走光了,当事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断掉,等于受到二次(丧失亲人)的伤害。

对于心理创伤之后的焦虑、抑郁群体,可以求助精神科医生开出精神类药物。比如对地震灾区的心理救援,一般都是同时配备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三位一体,同步协助。

三、如何开展心理修复?

◆ 有节制的结盟

在心理咨询治疗初期,当事人防御封闭情况严重,心理工作者不应保持“中立”态度,而主动提供帮助,这和常见的心理咨询是有区别的。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有节制的结盟。“结盟”在此处的含义是:全面“站在受害人这一边”,让受害人感受到自己被人理解和支持;“节制”是指专业的清醒和客观的态度,因为受害人的依赖感比一般心理求助者更重,有节制的结盟能避免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利用(不切实际的爱恋依赖),或相互之间的利用。

◆ 高度尊重其个性

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自身特点,尊重他们的尊严与个体化性格差异,有针对性地定制解决方案,包括让当事人选择什么时候开始讨论自己的创伤记忆。

这也是理解和支持的延伸。如果当事人感觉自己像“物品一样被冷漠对待”,会感到否定、被贬低和没有价值感。产生强烈的抵制心态。

定制方案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例如,同样大的创伤事件打击,对于不同的群体,解决的速度、思路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成年男性、心理成熟,解决速度可以较快;低龄、女性,承受力较差,解决速度要放慢。前者可以短时间内直接触及创伤核心来操作,后者只能先从周边开始,缓慢推进。

当然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复杂的,要允许一定的试错过程。尤其是长年累月遭遇刺激的群体,例如因为身体残疾,被长年欺负,会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偏执,边缘),让解决过程变得更漫长。

◆ 帮助其恢复自主能力

在创伤经历中,受害人有强烈的无助感和丧失掌控感,性格会变得软弱、高依赖,容易冲动,过度警觉,对外界一切都感觉到不安全,不容易相信别人。心理工作者要避免强势和控制,深入共情,让受害人逐步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治疗环境,这样有助于其个性的逐步恢复。

共情,在这里不代表认可来访者的一切行为,而是尽可能理解和接纳其的经历和情感。

◆ 避免“救世主心态”

经历创伤后,来访者通常会通过否认、隔离等防御机制,自己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如果直接让来访者面对创伤情景,就要冒破坏现有平衡的危险。若一开始就使用表达性过强的干预技术,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伤害,使情况变得更糟。

因此,治疗者切勿激发出自己内心深处“大救星”的心态,以免操之过急,适得其反。速度太快会使当事人过早剥离业已建立的防御,超过当事人的承受力;或是对治疗者过度依赖,将双方带入混乱关系之中,无法良性合作。要通过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功能,缓慢稳定推进治疗。

心理创伤治疗的同行有个共识:很羡慕做外科手术的医生,因为他们有麻醉药,可以在过程中让病人不痛。一个手术可以做10多个小时,可以有多个医生接力来做;而创伤治疗每次只能做2个小时,时间一长,当事人受不了了。有时需要分多次来做,但当事人也会不能接受,觉得揭开伤疤治不了病,导致治疗的脱落。

四、心理创伤治疗的疗法

◆ 想像与行为练习

在与当事人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后,可以引导其做积极想像行为练习。增强病人的正性体验,有助于病人与负性体验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表象(画面)、各种感官感受(视、触、听、嗅、味)、情绪、躯体感觉、认知等多个角度,帮助病人建立起积极正性体验(类似行为激活流派的理论与操作),从而暂时远离负性体验。

例如,正念训练的散步、吃葡萄干、剥桔子;认知行为疗法的肌肉放松练习、积极想像(想像阳光下的草原,森林,雨后初晴的草地等等)。白天可以做各种积极的文艺体育活动,晚上睡前做这种训练。

◆ 稳定化分离技术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可以有意控制并忘记不愉快的记忆。”这里称为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可以把创伤性内容和不舒服的状搁置在适当的距离,起到封闭作用,使人至少是短时间地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把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可以让受害者至少保留生活能力,不止于受伤太深。

这里介绍一个分离技术:保险箱。该理论基于催眠意象的技术操作,基本手法是把创伤记忆中各种可怕恶心的画面,声音、气味、味觉、念头、身体感受等,“打包封存”,放置在某个安全的地方。催眠程度越深,封存效果越理想,反刍出来的不良信息越少。

该技术有点类似选择性遗忘的失忆,属于主动性、可控的封闭,待个体力量得到增长,再予以修复,最终这些负性记忆和体验将被逐个取出和消除。如果一部分群体对催眠感受性不强,这种技术操作的效果就不好。

◆ 心理剧、眼动疗法、聚焦创伤认知行为疗法等

心理剧的特点是,安全地回到之前的创伤场景中去修复。其中有主角、配角、舞台、替身,观众角色互换,自言自语(也就是独白),过去和未来的画面交替,等等。

举一个简单的场景再现的例子:当事人遭遇了不太严重车祸,对坐车感到非常恐惧。操作办法是:首先是让当事人远远看到车辆,进行放松练习,待对车辆本身恐惧感消失后,再逐步推进;最后坐进车辆中,达到完全脱敏;然后,体验乘车和驾驶的乐趣,进行正强化。这是比较简单的创伤案例。

相对复杂的创伤案例需要舞台、道具、布景、灯光、服装、演员、剧本等等。而催眠与心理剧的结合,是因为催眠可以在当事人的脑海中虚拟场景、人物互动,以节约开销。比如,催眠中的魔法道具:百宝箱、圣水、水晶球,各种武器,可以随时用想像调取使用;而用心理剧治疗,就得有真实的道具了。

另外,如果当事人对创伤画面、暴力的人物感到非常恐惧,难以面对和承受。可以在催眠中将具体的场面、人物,进行动漫画处理,把他们变成动画片里面的人物。这对于低龄群体、女性群体,接受程度更好,更容易承受这个过程。

眼动疗法是一个物理技术,让当事人在想像场景的同时,眼睛跟随眼动治疗仪的LED流水灯的来回转动,同时,戴在耳朵的两个耳机也左右循环的传出声音,实施创伤记忆的消除。该技术往往作为创伤治疗的一个环节来使用。

创伤的解决,一般都是多种疗法整合使用。聚焦创伤认知行为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个子疗法,不只处理创伤记忆,还能提升当事人的社会功能。

这个技术包括心理教育与亲子训练、放松训练、情绪调控训练、认知应对训练、创伤复述与加工、创伤线索暴露、亲子联合治疗、促进安全与未来发展八个步骤和要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它不仅能够很好地降低心理创伤症状,对解决儿童的抑郁症状、行为问题,提升父母教育技能,也有良好的帮助。
第3个回答  2020-10-18
如何修复曾经受到的心理创伤?推荐你读《创伤与复原》这本书。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创伤治疗课上。它是第一本全面且深度研究创伤的书籍。直到现在,这本书依然是参与创伤工作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读物。

本书的作者朱迪思·赫尔曼博士是哈佛医学院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她在书中所展现的那种女性细腻温婉的笔触、悲悯博爱的视角,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如今,我也成长为了一名女性创伤治疗师。从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明白了疗愈心理创伤的过程既是这样铿锵有力,又是这样温和从容。

《创伤与复原》是一本心理治疗工具书。书里,朱迪思·赫尔曼博士深入细致地阐释了心理创伤的症状以及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心理治疗如何帮助人们复原创伤。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本书将帮助他们深度理解心理创伤的本质,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增强与来访者的情感联结。对创伤幸存者来说,这本书将帮助他们洞察和接纳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受到理解、共鸣与支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复原方法。

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界,这本书可以说是「革命性」地腾空出世。它的「革命性」在于,赫尔曼博士把个人心理的创伤,与社会政治的创伤结合在一起。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这样的思想意识是非常超前的。

当时,美国心理学界虽然在越南战争之后,开始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了冲锋前线的男性退伍士兵身上。然而,赫尔曼博士在本书中指出,女性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并不比征战沙场的男人少,比如说,女性和儿童常常是家庭暴力、情感虐待、性侵犯等伤害的主要受害者。

但是,由于这些暴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依然是禁忌话题,所以心理学界并没有真正重视女性与儿童作为创伤幸存者的心理状态,以至于许多针对女性与儿童的暴行就这样被掩盖或「粉饰」过去了。在社区中与创伤幸存者工作的 20 年间,赫尔曼博士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幸存者们的痛苦与压抑。因此,她表示自己应该站出来,为这些幸存者们「记住暴行,揭露真相」,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重新建立秩序,幸存者才能得到抚慰。

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来详细说说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说了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也是疗愈创伤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要点是了解创伤症状: 创伤事件使得幸存者的自我防御系统瓦解了,出现了过度警觉、记忆侵扰和紧闭畏缩的心理反应,也破坏了幸存者与他人的联结关系。

第二个要点是通过心理治疗走上复原之路: 心理治疗中的关键是治疗关系,心理咨询师通过建立安全、回顾与哀悼、重新建立联结感,帮助幸存者复原。

第三个要点是追寻幸存者的使命: 创伤复原不止步于个人生活领域,幸存者还可以投身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我先来说说第一个要点:了解创伤症状。

在阐述这个要点之前,赫尔曼博士首先定义了什么是创伤事件。过去,美国心理学界把创伤事件描述为「超出人类一般正常经验之外的事件」。但是,赫尔曼博士认为,这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殴打、情感或语言暴力、性侵等暴力事件是普遍发生的。所以,创伤事件并不是少见的事件,而是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度恐惧、无助、失去掌控力和面临毁灭威胁」感受的事件。

比如说,一个孩子被父母责打,因此非常害怕父母、害怕回家。尽管身边的亲戚朋友告诉他「别人家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被父母责打依然是一件创伤事件,依然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创伤事件中压倒性的绝望感和恐怖感,撕裂了人的自我防御系统,使得自我感知变得混乱无序。在临床工作中,赫尔曼博士注意到,经历过创伤事件的幸存者们,尽管现在处于安全的状态中,但他们的自我保护系统却依然保持在高度的警戒状态中,仿佛随时随地又会遭遇危险。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让他们变得暴躁不安——这,就是创伤后过度警觉的症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18
一、什么是严重心理创伤?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历了比较大的天灾人祸,比如战争、地震、海啸、车祸、暴力犯罪的绑架、杀人等等,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各种恐怖恶心的画面、声音、感觉和情绪,会淤积在记忆里面,在脑海、睡眠中不断反复出现。这个状态,叫做“闪回”,是严重心理创伤的一大特点。

例如,经历过地震的灾民群体,经常在睡梦中感到大地在颤抖,看到亲人血肉模糊的画面,吓得一身冷汗醒过来;甚至在白天也会出现这种幻觉;

遭遇过战争,刑事犯罪,校园暴力的人经常梦到自己回到当初被伤害的地方,被施暴者恶狠狠伤害的画面。电影《第一滴血》主角史泰龙,在战争结束回国后,经常梦到自己被俘虏后被日军拷打的场面。许多军旅题材的电影,小说中都提到这类幻觉:士兵们在正常情况下,突然看到自己的血淋淋的战友,或是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又活生生出现在自己眼前。

这种画面、声音、感觉,会在睡梦甚至在大白天,在人非常放松的时候突然出现。这类感受很真实,导致当事人情绪失控崩溃,让当事人感到难以分辨现实和虚幻。

不良记忆的淤积,让人的思维变得非常狭窄、封闭,陷入恶性循环的冗思(心理学术语)。用俗话说是“钻牛角尖”,反复不停地思考:“为什么倒霉的是我”?反复自责:当初为什么我这么胆小懦弱?为什么不反抗或想办法逃走?……这些念头反复出现,产生巨大的内疚感、自罪感,让当事人长期悔恨鄙视自己,自我封闭,拒绝求助,甚至酗酒、吸毒、赌博、自残、性堕落等等,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

一般情况下,在严重心理创伤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失眠、焦虑和抑郁。创伤会导致当事人从成熟、稳重变得低龄化,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以避免面对现实问题而痛苦。

如果施暴者和被害人有长期接触的机会,例如绑匪和人质、强奸犯和受害人,后者甚至会形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是一种精神障碍,意思是人质爱上绑匪,并且对绑匪的命令死心塌地、忠心不二。

二、修复严重心理创伤的基本条件

◆ 安全的环境

尽量让被害人远离曾经遇害的地点以及类似的情景。如果被害人还能和施暴者见面(常见的如校园欺凌,暴力学生照样呆在校园里),会造成一切心理治疗前功尽弃,甚至比之前更重。

曾经有个小学男生,被一伙校园小流氓将其生殖器打残,当他从医院返回校园的时候,居然看到这伙人毫发无损的继续在学校混日子,照样嘲笑他,他悲愤之余自杀。

◆社会力量和医疗支持

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当事人的恐惧感、非现实感大大降低,获得自信和自尊。例如,一个性创伤案例中,丈夫没有否定或者抛弃受伤害的妻子,而是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说:“之前没有很好帮助你,我是有愧疚的,希望今后的生活中能对你有更大的帮助。”这给妻子带来很大的安慰。

这方面的陪伴,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技术,并非普通人的安慰。陪伴者应该了解,当事人的创伤记忆的闪回,会导致消极情绪大量涌入其躯体(头部、胸口、腹部等),使其易激惹与暴怒。当事人对这种状态也感到恐惧,甚至认为自己“疯了”。这样的情况下,当事人(一定)会把陪伴者作为发泄对象。因为陪伴者是安全的,可以让自己发泄愤怒;发泄过后,当事人自己也后悔和严重自责,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所以,陪伴者要预知这种可能性,做好心理准备;另外,陪护不仅仅是精神支持,还要照顾当事人的生活起居。人遭遇心理创伤后,睡不好,吃不下东西,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营养是优先的。其次是带领当事人出去参与各种活动,改善心情。

这种陪护是个长期的过程,以年计算,不能随意换人。汶川地震灾区一个很尴尬的状况,短期内一大批人前来救援,没过多久全走光了,当事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断掉,等于受到二次(丧失亲人)的伤害。

对于心理创伤之后的焦虑、抑郁群体,可以求助精神科医生开出精神类药物。比如对地震灾区的心理救援,一般都是同时配备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三位一体,同步协助。

三、如何开展心理修复?

◆ 有节制的结盟

在心理咨询治疗初期,当事人防御封闭情况严重,心理工作者不应保持“中立”态度,而主动提供帮助,这和常见的心理咨询是有区别的。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有节制的结盟。“结盟”在此处的含义是:全面“站在受害人这一边”,让受害人感受到自己被人理解和支持;“节制”是指专业的清醒和客观的态度,因为受害人的依赖感比一般心理求助者更重,有节制的结盟能避免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利用(不切实际的爱恋依赖),或相互之间的利用。

◆ 高度尊重其个性

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自身特点,尊重他们的尊严与个体化性格差异,有针对性地定制解决方案,包括让当事人选择什么时候开始讨论自己的创伤记忆。

这也是理解和支持的延伸。如果当事人感觉自己像“物品一样被冷漠对待”,会感到否定、被贬低和没有价值感。产生强烈的抵制心态。

定制方案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例如,同样大的创伤事件打击,对于不同的群体,解决的速度、思路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成年男性、心理成熟,解决速度可以较快;低龄、女性,承受力较差,解决速度要放慢。前者可以短时间内直接触及创伤核心来操作,后者只能先从周边开始,缓慢推进。

当然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复杂的,要允许一定的试错过程。尤其是长年累月遭遇刺激的群体,例如因为身体残疾,被长年欺负,会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偏执,边缘),让解决过程变得更漫长。

◆ 帮助其恢复自主能力

在创伤经历中,受害人有强烈的无助感和丧失掌控感,性格会变得软弱、高依赖,容易冲动,过度警觉,对外界一切都感觉到不安全,不容易相信别人。心理工作者要避免强势和控制,深入共情,让受害人逐步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治疗环境,这样有助于其个性的逐步恢复。

共情,在这里不代表认可来访者的一切行为,而是尽可能理解和接纳其的经历和情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