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人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题所述

01
30岁职场人面临的问题
30岁,对大多数人来说,既完成了学校教育,也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如果说在此之前,主要是输入和积累,那么到了这个节点,就要开始蜕变和转化了。
1、直面责任,适应自己的多重身份
开始真正面对人生的重大责任,是这一阶段的明显特点。如果已经成家立业,要面对养家糊口的责任;没有成家,则要面对买房安家的责任;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还要面对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
同时个人的身份也会更加多元,从别人的子女变成别人的父母,从快乐的单身汉变成亚历山大的房奴… 这些责任的出现、身份的改变,都会落脚为压力,然后转化成动力,告诉自己必须要好好干,多赚钱。
有了自驱力,才是改变的真正起点。如果人过30,还没有这种觉醒,K哥只能说,要么是有真矿,要么是心真大。不管怎样,对普通人来说,这个阶段点燃内心奋斗的小宇宙,是非常必要的,不一定有冲动,但一定要有冲劲。
2、除了长岁数,有没有长本事
30岁左右,一般都有了3-5年的工作经验,但这几年的含金量却各不相同,有人是成长提升的三五年,有人是偷懒逃避的三五年。
给K哥发私信的一位M小姐,是某互联网公司的前台,在公司做了近5年,快30岁了却不敢结婚,因为她担心结婚后会失去这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她在这5年里,除了迎宾接待、端茶倒水外,几乎没学到任何技能。
辜负岁月的表现除了虚度,还有逃避。K哥去年曾面试过一位小伙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出身,但有一个致命的Bug,毕业3年多,就换了3份工作。了解下来,三次跳槽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因为和领导性格不和,第二次是嫌团队氛围太压抑,第三次是受不了公司赶项目期间的各种“没人性”。
聊到这里我就决定让他回去了。他的这些理由,在我看来全是借口。暴露了他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甚至业务能力的严重不足。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没有勇气突破瓶颈,而是一味苛责别人和环境,这样的跳槽其实就是逃避,即使再跳5年也很难有长进。
3、有没有开放式的认知结构?
三十而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30岁正是“立”的起点。这个时候容易有一个通病,以为自己该懂的都懂了,但时间会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懂了”,只是你“以为”的懂了。
比如,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都知道要全力以赴去拼,但拼的层次是有区别的,一般员工要拼出自己的工作效率;但如果是管理人员,就还要学会激励士气,让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去拼,而不是和普通员工一样,只顾自己埋头苦干。
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世界上只有白天鹅,黑天鹅并不存在,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局限。K哥觉得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己没有认识到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总以为自己有大学文凭,工作经验也有了,社会阅历也够了,自己不会再轻易犯错,也不会被轻易改变。
其实,世界上存在太多我们认知以外的“黑天鹅“,在30岁这个“似懂非懂”的年纪,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认知体系,过早武断地形成认知闭环,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02
30岁之前要做的事
1、做职场成年人,不做职场巨婴
人们常说,演什么要像什么。说白一点,就是做人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不要拎不清。30岁之前,第一个要完成的转变,就是让自己像一个专业的职场人,而不是成为职场巨婴。
职场巨婴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
第一,没人告诉我xxx,所以我不知道xxx…这种句式相信大家都听过。如果是刚入社会的小姑娘小伙子还可以理解,但到了30岁还把这样的话挂嘴边,就显得很不职业了。有些“没告诉”的背后,是默认你应该知道,或者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知道。职场不是学校,不是每件事都有教学大纲、都能给你画重点。
第二,没人鼓励我、安慰我,我就闷闷不乐、自暴自弃。这种情况并也不少见,把公司当家,把同事当亲人,动不动使性子,带着情绪工作,甩着脸子干活,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职场上没谁应该体谅谁、惯着谁。告别这些职场幼稚病,不做职场巨婴,让自己变得更主动、更积极,是以后升职加薪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要有职场定力,坚持在一个领域深耕
风口、赛道一类的热词,经常挂在大家嘴边。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更是嘴里说着、眼里盯着,整天寻找能把猪吹上天的风口,能弯道超车的赛道。甚至不少人为了所谓的风口和赛道,不断跳槽、改行,美其名曰“试错”。结果时间、精力都搭进去了,试来试去全是错,一回没对过。最后自己变得迷茫、无所适从。
职场人确实需要关注新兴风口和优质赛道,但更要有职场定力,更值得花时间关注自己的本业。自己所在的领域真的没有一点机会吗?其实未必。在一楼,你看得最清楚的,可能是你家门口的垃圾桶,但在31楼,你却有可能看到绝美的风景。问题不在那栋楼,而在你的位置和高度。
30岁之前,方向可以调整,但一定不能没有起码的职场定力,要有在某一领域深耕的耐力和耐性,不能动辄随波逐流。现实情况是,猪比风口多的多,好赛道没那么好找,就算找到了,你凭什么以为自己一个外来者能把握得住?倒不如踏踏实实爬自己的楼,到了21楼、31楼,不仅发现周围竞争的人少了,而且还会有各种风光涌入眼底,想看什么,由你选择。
3、不断学习 自我赋能
美国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在这个原地站着就是退步的时代,各种不稳定是成年人的人间真实,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除了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几乎没有第二条路。
学习,不仅是掌握新技能的方法,更是一种追求上进的态度。王兴在某次会议后,问身边的一位年轻同事,会不会用 visio 画出会议中的流程图。那位小姑娘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可以学”。就这四个字让见多识广的王兴感动的一塌糊涂,专门在社交媒体发文感慨:我可以学,这几个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4、提升抗挫力,远离玻璃心
抗挫折能力,说白一点就是能扛事儿。专业一点叫复原力或者逆商。K哥觉得叫啥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在30岁之前,让自己皮糙肉厚起来,远离玻璃心。这个时候没谁再把你当成孩子,也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包容,管遇到什么,硬着头皮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是唯一的出路。
K哥有个亲戚在上海做保险销售,不到8年的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到买车买房。对一个没学历没资源,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农村小伙来讲,已经算很了不起了。
一开始,他也是采用电销、陌拜的老套路,我曾不止一次亲眼目睹他被人呵斥挂电话,但几乎从没听过他有任何抱怨。
有一次,他注意到自己租住的老旧小区里,很多老年邻居会把垃圾先放在门口,积攒起来再送到楼下。他就悄悄干起一件事,每天帮这些老人把垃圾丢掉。虽然他没有刻意张扬,但还是被邻居们发现了,都夸他是个好小伙。一来二去,邻居们也知道了他的工作,不少人都主动找他买保险,有的还把他推荐给儿子女儿、亲戚朋友。他的业务自然就突飞猛进,越来越好。
我问他怎么想到的这个主意,他说在他看来,这样做和毕恭毕敬的电话陌拜并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一个是语言,一个是行动。也不是他有多聪明,很多人都想到过类似的方法,但大多数人想想就算了,放不下身段,担心别人的眼光和议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