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5A音箱的批判

如题所述

3/5A音箱被中国发烧友神话已久,其带来的电声经济、文化、 科技 消极影响“罄竹难书”。

3/5A音箱以前的售价2~3万元人民币,时下也要5000元左右。这一型号的音箱至少有Rogers(罗杰斯)、KEF、Harbeth(雨后初晴)、Spendor(思奔达)等英国公司生产并销售,国内也有复刻者。它的市场经历连连不断的音响杂志宣传,终于应证了纳粹领袖戈培尔“谎言重复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名言。

我不用在这里举例,只要在网上搜索“3/5A音箱”,就会呈现无数可计的吹捧文章。中国从80年代迄今,音响媒体将它不间断吹捧了40年。把它从BBC广播监听应用故事,一直神吹到无与伦比的书架箱经典,甚至将它列为技术上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91年,我在杂志宣传引导下,于广州发烧友家里第一次接触“3/5A”,功放是一套美国麦景图。发烧友因为这套3/5A音箱自豪、骄傲、兴奋到脸红(血脉喷张)地叨叨不绝。我一听,“怎么这么差”!,没瞬态、没动态、不通透、没细节、没低频、音染大、失真也大,几乎是集音箱制造所有缺陷为一身。当时我想不通:难道音响杂志对3/5A的评价是造假吗?

93年我以某音响技术研究所所长身份在成都HI-FI音响音乐中心兼职技术总监与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中心”所办杂志与刘汉盛(《音箱论坛》杂志主编)有合作,相识中才知道音响媒体表面上是“中立者”,举起一面公正公平进行音响评论的旗帜,实际上是音响制造商、供应商的附庸,亦或说音响行业的寄生体。道理很简单:厂商、制造商拿钱买评论,媒体自然要为其说好。否则哪来的版面钱赚。既然是依附厂商、供应商的音响媒体,怎么可能进行公正评论,只能合谋赚取发烧友的银子。

音响媒体将3/5A吹上“神坛”,谎言真能成为真理吗?

发烧友的银子是很好“赚”的。

“发烧友”这个桂冠非常具有讽刺意义。他本是一个比喻神志不清病态者(发烧的医学概念是39度左右),但在生活中以“发烧”来安抚自慰的人群却以此为荣。既然是一群“神志不清”者,自然是获取智商税的广袤商业逐利大草原。只要你会编故事、吹牛逼,就可以开动大型割草机任意收割“发烧友”。

常听发烧友说3/5A人声有多毒、小提琴有多黏,吉他有多浪等等。这些评价可信吗?依据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如此评价之人见过蔡琴吗?听过真的小提琴吗?一句话:你有过音乐阅历吗?

那这些评价从哪里来的呢?从杂志、从商家那里捡来的?人云亦云?

我所见过的发烧友多数不具备真音乐鉴别能力(我说这话意味着要得罪多数发烧友,忠言逆耳)。比如将蔡琴作为试音天碟一例,很普遍。我没有听过蔡琴的真声,但是蔡琴的唱片十张有9种音色,《渡口》与《三年》判若两人的声线。同样是未经专业训练的歌嗓,比较罗海英其发声不够通顺透彻,比较经专业训练的降央卓玛,声线、技巧、音域、音质等各方面均差得太多,不在一个层面。

蔡琴的录音混音叠加了很多电子效果的修饰和夸张。由于缩混音时,叠加的电子效果不同,音染不同,所以每一张蔡琴唱片音色音质均不同。即便如此,也听得出来蔡琴的声线是飘的。但是把蔡琴吹胀为试音天碟的媒体评论铺天盖地。我也用蔡琴试音,但试音的目的不是听好,而是听坏:凡能听到蔡琴唱片的缺陷越多,就表示音箱越好。因为混音后期无论什么手段都遮掩不了嗓音与技艺的缺陷。

发烧友多数不具备音乐声音审美判断力,商家清楚、厂家也清楚,这就是割草机的商机。

3/5A就是利用是个商机的典型案例。

我把3/5A说得一钱不值。果真如此吗?

3/5A的高音单元前期采用Mylar材质(麦拉),这是一种高分子聚集合成材料,俗称“塑料”,美国杜邦称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这种音膜材料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许多语音喇叭、耳机喇叭、手机喇叭、笔记本喇叭都用。原材料30元~80元/kg,每公斤53平方,每平方产出265只音膜,一个30mm直径单元音膜的材料成本大约0.002元(2厘),3/5A高音只有27mm直径。音膜热压成型时1出30为 0.03元造价,1出6为 0.04元造价,1出1时为 0.05元造价,也就说其音膜成本不会超过0.05元。也就说一只类似3/5A的25芯内磁(造价高于外磁)蚕丝高音单元东莞供货价不会高于8元。

造价 价值。价值里面包含商业价值和产品价值。产品价值包含造价与性能。PET的声学性能算是比较低的。它的声速仅有5400m/s,和铝膜相当。但因硬度低,承载功率受限,很容易失真。这种失真在麦拉喇叭中比比皆是。一个50μm厚度的PET音膜,响应时间为9.2Ns,较我们研发的高音振膜响应时间慢3倍,高频细节表现不出,且高频失真会造成振幅过载形成15K处(后)的尖峰和尖谷,频响特性呈极不均衡状态,不具备高端声学性能基本条件。属于低端性能的声学材料。也就说3/5A的高音单元的声学价值是很Low的。

3/5A的中低音单元也是塑料音膜,早期为了消减过多的固体频率音染,涂覆了一层阻尼胶。整体表现看,从110mm直径的单元(约.4.5英寸)振动面积的灵敏度83dB(Rogers Studio 3做到了85dB)。它的振动投影面积为67平方厘米(有效振动面积比这个还大。因为是锥形)。声转换效率为1.23dB/平方厘米。与我们研发膜厚1.5mm3英寸单元灵敏度相当。但是它的投影振动面积 此近2倍,也就说声转换效率低了近2倍。其中的无功功率(为声转换有功功率作出的消耗)大了2倍。声转换的过程中,电磁消耗无功功率比例越大,性能就越低。音频电流中的频率细节都被它“吃掉”了。更何况其装箱低频-3dB时才70Hz。比较我们研发的3英寸单元装箱低频-3dB50Hz的性能相差太远。一个音箱-3dB50Hz都达不到是不能做监听用的。因为大多数音乐低频都在50Hz左右(如底鼓)。

3/5A一直号称监听,简直是掩耳盗铃。

这样的单元好吗?自然不好。要说它的制造价值就更低了。只要把扬声器配件组合起来都能达到这个水平,绝大多数制造厂均可以生产,没有任何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材质的稀缺性。

在东莞,3/5A类似单元套件(2只1英寸外磁mylar膜高音+2只4英寸外磁塑料膜中低音)100元内能够拿下。

3/5A的箱材更普通——夹板(也叫层板,都是低质木材黏胶压合)。所需箱材每只0.3平方米,当前价格为13元/平方米,材料成本两只箱体为8元,加工贴木皮50元/只,造价也才108元。

3/5A的分频器为两阶,电感、电容、电阻全都用的是最低端材质。估计不超过20元/组。两组最多40元。

3/5一对音箱造价,在东莞制造不会超过人民币300元(含包装)还不到我们研发3英寸一只磁体的造价。

这样的音箱价值高吗?从哪里高得起来?

所以3/5A的价值不在产品及其技术本身,而是媒体吹出来的“气球”。3~400元造价在市场价超过4000元为HI-Fi音响界的常规。整个产业链收获4000元,厂家分取1500,商家和媒体分3500。更何况3/5A曾销价2万呢。

如果厂家产品性能好,再多的利润无可厚非。但3/5A毕竟性能太差。它不是电声工业产品的经典,而是电声行业“掠夺性”市场品牌营销的经典。其所谓营销“经典”在于产品造价10元,市场价15倍,产业链分利:厂家与媒体共分35%,批发商与零售商共分65%。如此,聪明的经销商自然选择利润比大的商品。如此,厂+媒也可获得5倍的利益。这是3/5A进入中国市场率先取得的成功经验。它以“发烧”、“监听”的名义最早进入中国市场,为欧美音箱进入中国市场获取了宝贵的成功营销经验,迄今被欧美音响制造商广泛采用,也对阻挡人类电声工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相关内容见拙作《Hi-End音箱真伪》)。

从技术角度讲,3/5A哪哪儿都不好:振膜、磁路、音圈、电感、电容、电阻、箱材、工艺......及其综合电声性能,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地方。粗制滥造典型。

写到这里要对读者说声抱歉:得罪了。尤其是一大批把钱仍在3/5A身上的发烧友(不少还蒙在鼓里)。请谅解:我说你们不识货是一种爱护的态度。我相信你们对3/5A并非“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只是因你们没见过真“西施”,因妖言惑众而误将3/5A当“情人”。不过,请你不要再听其他音箱,还能维持这个丑陋的“情人”西施像,否则悔之晚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